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黑格尔在《美学》中对史诗评析道:“作为一种原始整体,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下列属于古代两河流域著名史诗的是(     
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罗摩衍那》D.《吉尔伽美什》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材料二   如图反映了我国1949年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流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我国1949年以后的人口流动趋向进行评析。(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2022-08-1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口
4 . 佛教的社会影响

史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二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
2022-10-0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受一个有影响的美国民间机构的鼓励,法国外长白里安向美国建议签订两国间的废战条约,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则提出这个条约应具有普遍性。于是1928年在美、英、法、德、意、日等六大国的主导下《巴黎公约》得以签订。条约规定: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摘编自【英】E.H.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 第十六条 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第十二条 所规定(联盟会员国非等到行政院仲裁三个月后不得从事于战争)而从事战争者,应视为对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各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或财政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竭力阻止其他任何不论其为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之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如遇此情形,行政院有向各有关政府建议之责任,俾使联盟会员国严格地派遣海空军、组织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

——引自1920年《国联盟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巴黎公约》和《国联盟约》两个条约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对《巴黎公约》和《国联盟约》两个条约进行评析。
2021-08-3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出现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摘编自李君如《中国人在民主政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面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发展简图,主要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如图提供的相关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明确,评析客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1-12-07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国际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危机决策, 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的……政策使得苏俄的工业生产、物资供应、民心汇聚达到了一个空前集中的状态,起到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镇压国内反动叛乱的作用……不过,随着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这一政策的弊病愈加凸显……不仅没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物质产品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矛盾也不断激化,以至于引起十月革命的主力军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叛乱,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垮台的多重危机。

——摘编自韦光波、朱喆《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经济危机下的大国选择大事年表

1929 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狂潮,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效仿。
1933 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
1933年美国颁布《紧急银行法》,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
1940 年德国提出“马克计划”,提出以马克代替黄金。
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递交“战后货币政策”“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对抗马克计划。

——根据李世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等整理

材料三 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7月 21日)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国内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8月 2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政策”名称,并结合所学,从危机处理的视角评述这一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面对经济危机的选择,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的“选择”造成的经济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三个关键词以说明我国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政策变化依据。综合材料一二三,围绕“应对风险挑战”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12更新 | 17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武帝)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荐人才: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武帝纪》

材料二   唐朝考核官吏品德的标准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德、慎、公、勤。后宋、明、清等朝基本沿用。

——摘编自萧曼著《唐朝防范腐败的考课制度》

材料三   梁启超认为“古来之豪杰有二种:其一、以己身为牺牲,以图人民之利益者;其二以人民为刍狗,以遂一己之功名者。”他讴歌为民捐躯者,把鱼肉民众的所谓豪杰斥为“民贼",主张以民利作为鉴别真假英雄的标准。

——摘编自李必胜著《梁启超人才思想评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关于人才道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人才道德水平的新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023-12-08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内容、措施类非选择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面是容闳对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这一历史事件是(     
“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
“使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
“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之警觉,而有新国家新思想”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