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三大史学家之一、古典“人本史观”集大成者,在整个西方史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希腊神话中包含希腊人对于“人”的观念的最初思考。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初步将哲学的视角指向了“人”。古希腊杰出医者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应更多地着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修昔底德亲历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和战争的残酷,他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既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前人著述,也没有留存的档案、史料,因此他奔走于希腊世界多个地区实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询问,另一方面将不同目击者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修昔底德在解释历史事件时,能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并认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才是导致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极力地赞美人、歌颂人,才使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更加可靠,铸就了其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不朽地位。

——摘编自王旭《论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

材料二   先秦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本思想发展为线索反观该时段史书编撰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古代史家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以人为重的史学传统。先秦史书在断限,即在选择要记载的人事内容范围上比较模糊,如《尚书》大抵记载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战国史书在断限方面则变得比较确切。《尚书》之诸多篇目简洁却不明了,集中记叙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数人之言语。至春秋战国,为更有效地记载历史,以被史家所认定的人主活动的时间顺序为目,同时史家开始着重于叙事,其记载的人物数量急剧增加,并且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较为集中,使读史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左传》时,更出现了“君子曰”的论史形式,编者可以在“君子曰”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评价等,这是比“春秋笔法”更为明确的以书史的方式介入现实政治的表述方式。

——摘编自蒋迪《从人本思想的发展看先秦史书编撰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昔底德“人本史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本思想影响下的先秦史书撰写演变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学发展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越是远古,社会习俗就越是国家政治教化的组成部分。节日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节日来与民同乐,制造欢乐祥和的气氛,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方式。中国的节日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而清明节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传统节日以家庭为组织进行,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由于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影响,中国节日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节日,如清明节最初是单纯庆祝农事的节日,后来演变为集扫墓、祭祀、踏青于一体的节日。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节日更多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社交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西方主要以单一性的节日为主,比如情人节、万圣节、父亲节,在庆祝过程中仅以一个项目为主题。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

材料三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出去”,提升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黄美琪《中西方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节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推动我国节日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2023-07-02更新 | 6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法两国之间,千年来冲突不断。时而作为侵略对方的仇敌,时而作为残酷的竞争者,又时而是一起作战的盟友。英国和法国两个欧洲国家,跨英吉利海峡隔海相望,但在这两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之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恩怨,甚至在现代社会,这种恩怨也依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千年来英法的爱恨情仇

第一阶段: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法攻英守)

第二阶段:英法百年战争,法国取胜,英国彻底丧失欧陆称霸野心(英攻法守)

第三阶段:英法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法冲突烈度相对较低,彼此都不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主要对手)

第四阶段: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167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激烈的英法争霸阶段,法国中间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总体上英国在英法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并取得胜利)

第五阶段:拿破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两国依然有冲突,但以合作为主,英法同盟关系总体越来越紧密)

第六阶段:二战后—至今(同属美国西方阵营和美国盟友,既有合作又有冲突)

——摘编自《爱恨情仇转瞬间——英法两国上千年的恩恩怨怨》

请以“英法关系”为线索,从上述材料任选两个阶段,提炼一个共同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3-14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葛洪,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其在百卷巨著《玉函方》的基础上,编选和收集各种简便易行的医疗技术和单验方,又撰成《肘后备急方》 3卷。《肘后备急方》可供医家随身携带以备救急检索之用,所以近世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医疗救急手册”。《肘后备急方》记录了各种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急症和六畜病的治疗方法。对一些急慢性传染病的记载,在我国医学文献中是首次记录,有些还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其中提出用青蒿治疟,这种方法不仅在当时有实用价值,而且成为我国现代研制青蒿素的线索,由此发明了一种高效、速效和低毒的抗疟新药。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正是因为看到人生命的可贵,葛洪才特别看重身体的保全。其突出之处不仅在于他重养生、求身全,更在于他将对人的生命关怀落到了实处,他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出各种养生之道,指导人们保养身体,保持健康,延续生命,为人们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养生建议。

——袁继喜、杨康《从葛洪<抱朴子>看魏晋士人的个体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贡献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葛洪的人生追求。
2023-05-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到了汉代,一套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形成了,其中赋是人头税,分算赋、口赋两种。到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由于均田制的实施,赋税制度又把田租和人头税合并,演变为以户为单位的“户调制”,唐朝初年,户调制发展为以丁为征收单位的租庸调制。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正式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明历九年(公元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这种新税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除山西、贵州等少数地区以外,其余各省都已实行“摊丁入地”,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丁银成了田赋的一项附加数额。

——摘编自侯绪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特权户籍以官户最为典型,可以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三国时期规定军户的儿子仍为士,士兵的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嫁人。匠户主要指各种手工业者,唐朝政府明确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人诸色。”统治者根据户籍管理中在册的人口多少来征收赋役,因此,户籍管理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统治者征收赋役的情况。同时,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限制其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治安的稳定,进而保障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关系的理解。
6 .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了
A.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强大的帝国
B.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C.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D.王后曾游历过印度、埃及、两河流域地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西方社会风行与理性主义对立的浪漫主义思潮,并在文化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其创作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反对古典传统的理性主义和虚饰的形式主义,要求回复纯朴和自然主义;以作家大胆的主观想象力,情景交融地描写奇异的情节和英雄人物。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其一生共创作58部文学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包括《秋叶集》《惩罚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作品情节奇特,人物性格鲜明,文辞华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厚的抒情味。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惠特曼(1819~1892)的诗歌中达到了高峰。惠特曼的诗歌创作汇编《草叶集》,表达了对人类光辉未来的无限向往,反映了美国人民对自由、民主的乐观情绪。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文坛逐渐被现实主义文学所统治。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与黑》是欧洲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以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遭遇为线索,批判了复辟时期天主教会的黑暗腐朽、封建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封建门第与等级观念压制平民阶层的青年,阻碍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十分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画面。另一位现实主义大师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细节描写真实,人物形象鲜明,行文气势浑厚,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有重大影响。

——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得以发展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描写对象、对自然的态度、表达情绪的方式三个方面比较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8 . 汉代都护作为一种管理边疆民族的机构或称之为官职,其形成线索是:使者校尉——护鄯善以西使者——并护南北道使者——西域都护。由此判断,西域都护(     
A.由汉代使职发展而来B.是汉王朝正式的官制
C.是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D.是汉代管理边疆的主要机构
9 . 阅读史学著作的目录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著作的主要内容,梳理著作的基本结构和线索。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第二章秦代事迹:始皇治法;始皇拓土;秦之失政;二世之立;

第三章秦汉兴亡:陈涉首事;刘项亡秦;诸侯相王;楚汉兴亡;

第四章汉初事迹:高祖初政;高祖翦除功臣;高祖和匈奴;汉初功臣外戚相诛;汉初休养生息之治;封建制度变迁

第五章汉中叶事迹:汉代社会情形;儒术之兴;武帝事四夷(一至七);论武帝用兵得失;武帝求神仙;武帝刻剥之政;巫蛊之祸;昭宣时政治情形;昭宣元成时兵事(一至四)

——吕思勉《秦汉史》目录节选

(注:“昭宣元成”分别指代汉武帝之后的四任君主,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


材料目录共五章,每章包含若干小节。请在阅读该目录后,选取其中一或多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对秦汉历史的发展进行简要评述。(列出所选章节;评述历史要求史论结合、叙述完整、评价合理。)
10 . 下表词汇摘自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它们代表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教材词汇
必修I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人民解放战争
必修Ⅱ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商品输出、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实业救国”、资本输出、官僚资本主义
必修Ⅲ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阅读上表内容,探寻近代中国历史的线索或趋势,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指出一条线索或一种趋势即可,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