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番椒,丛生,百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摘编自高濂《遵生八笺》


辣椒

四川火锅

辣子鸡

辣椒挂饰

材料二   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2019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咖啡传播

花样咖啡

咖啡蛋糕

休闲咖啡馆

(1)根据材料一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传入中国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咖啡文化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采取责任内阁制的原因并不难解释, 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责任内阁制曾经是议论的大题目,朝野上下,无论对于立宪持何种态度,对于立宪体制下要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没有疑议的,辛亥革命和清末立宪在时间顺序上虽然前后有分,但清末立宪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就消失得一干二净。在清末立宪期间,立宪派所广泛宣传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实行责任内阁制,君主不负责任,内阁首相负政治责任,对于当时所有政治开化的人们来说,记忆犹新。且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的事实就在眼前,人们对责任内阁制比总统制相对而言要熟悉得多,因此采纳责任内阁制也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刘笃才《<临时约法 >“因人立法“说辩正》

材料二 1787年9月各州代表完成制宪工作,开始寻求各州代表会议的最后批准,费域制宪会议后的一年,各州就是否批准新宪法展开了激烈的全国性的公共大论辩,在这场旷曰持久的大辩论中,看到了美国植根于文化基因中的民主精神,制宪会议拟就的宪法草案以及此后的公共辩论,直至新宪法的最终通过,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在反联邦党人看来, 赋予合众国总统如此大的权力,实在是危险之举。联邦党人则指出了邦联和州政府因无能而造成的缺陷,美国需要一个独立的、有执行力的总统去实施联邦法律,执行对外政策。 同时总统权力是受到各种形式的内在的或外在的限制和制约的。

——摘编自肖龙《美国总统制的历史起源——基于1787年宪法的辩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临时约法》 采取责任内阁制和1787年宪法采用总统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国内对1787年宪法辩论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宪法规定实行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吸纳历代经验,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教灾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报灾、勘灾、筹赈、赈灾、善后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整个教灾过程。清朝将救灾责任法律化,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从而确保教灾制度有效运行。清代注重防救结合,建立了一系列防灾的相关制度,比如用于储粮备荒的仓储制度。其中,作为历代仓储最基本形式的常平仓自西汉创立,一直为后代沿袭。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救灾制度为何效果显著》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千预下的社会平等。在这一目标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形势出现极大的转变,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开支增加速度快,导致出现了财政赤字现象,增加了税收负担,如此便降低了生产效率;其次,市场机制作用被剧弱,严重阻碍了竞争与生产;再者,如今国际领域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降低了原本的竞争力,导致平均利润降低:最后,福利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奖惩机制,所以也会对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

——摘编自魏煦哲《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   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是大转变的一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已定,“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急风暴雨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已经占了绝对优势。随着新经济政策被抛弃,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但忽视效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直到苏联解体。

——摘编自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崛起,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宪章运动。列宁称其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面对英国工人斗争高涨的局面,英国资产阶级到欧洲大陆去招募外国工人,以此破坏工人的罢工斗争。严酷现实教育了英国无产阶级,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各国无产阶级利益是致的。马克思对宪章运动左翼领袖哈尼、琼斯等给予很多热情帮助,并通过他们去影响群众。英国宪章运动左派领袖和工联领袖们还先后在伦敦发起“国际委员会”“国际协会”等国际性工人组织,促进了各国工人阶级之间的来往和交流。1863年,波兰民族起义爆发后,英国工人阶级专门成立了波兰独立全国同盟,多次集会、游行,支援波兰人民的解放斗争。

——摘编自符文洋《英国工人运动与第一国际》

材料二 工人运动的中心从西欧转移到俄国还在19世纪末就已经很明显了,这一时期,俄国成为欧洲革命者政治避难以及革命思想传播的场所。列宁在1903年建立了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19173月,俄国工人阶级同劳动农民结成联盟,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八个月后,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这时起,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伟大的国际力量。俄国劳动者在其领导下,向全世界无产阶级作出了应该如何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范例。

——摘编自西多洛夫《略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俄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人阶级对国际工人运动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工人运动中心转移到俄国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植园奴隶经济的崛起将美洲送进了大西洋经济交往体系中的乡村地位,充当了欧洲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角色,民族经济发展因素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大西洋经济交往体系的建立使美洲辽阔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交往提供了美洲了解世界市场与欧洲甚至亚洲社会的机遇与条件,也提供了直接学习西欧先进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思想、技术与经营方式的条件。

——陈雄章:《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变迁-18世纪世界历史横向发展透视》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美洲相联系的大西洋经济交往是如何形成的?指出这种经济交往给美洲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眼制而缓慢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生产纺织品、皮革、陶器、铁器、玻璃、糖等手工工场及造船厂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着殖民地走上争取独立斗争的道路。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拉丁美洲走上争取民族独立道路的背景有哪些?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前后,中共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外人士意见,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由此肇始。抗战结束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等场合进行协商,政党协商制度进一步酝酿。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机制逐渐固定,政党协商制度得以初建。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恢复政党协商传统,并通过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将政党协商制度确立下来。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共探索新型国家制度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缩影。

——摘编自《中国政党协商制度生成与发展:从“座谈”到“制度”》

材料二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被视为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英国政党产生于议会。l7世纪70年代,围绕詹姆士是否可以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分裂为两派,即“托利党”和“辉格党”。两派在议会中相互攻讦,斗争不断。在19世纪,两派逐步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在l9世纪末它们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现代政党。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两党制在英国形成。l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党由盛转衰,工党成立并发展壮大。1924年后,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在英国,两党制与议会制度“生死相依”,议会选举是两党制运行的具体方式和制度安排,它保证了两党制度的稳定。

——摘编自常胜泽《生死相依”的英国两党制与议会选举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与英国两党制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忽必烈时期,元朝就建立起从蒙古本部通往窝阔台、察合台汗国(主要领土位于今中亚地区)的驿道,从山西雁门至别失八里置30个新的驿站,伊利汗国(主要领土位于今西亚地区)又把中原地区的驿站制度推行到其境内。元朝与各汗国都在交通大道上置护路卫士,颁布保护商旅的法令,维护路途的安全。东西方之间使节、商旅、僧徒、旅行者的双向流动络绎不绝,他们的身影和足迹昭示了亚欧大陆全面接触和互动的肇端,中国与欧洲从来没有如此接近。

——摘编自石云涛《元代丝绸之路及其贸易往来》

材料二   公元13世纪,蒙古游牧民族,特别是其上层的统治集团已逐步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对粮食、纺织品、饮料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元政府不惜以“重利诱商贾致谷帛用物”,不但给北上通商的色目商人发金银牌符以使其获得乘驿优惠,而且“特免收税以优之”。……尽管蒙元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必然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甚至被其“征服”,但蒙古游牧民族的这种“重商”传统观念及其相应的蒙元帝国的有关经济政策与中原汉族统治阶级一向主张的“重农抑商”传统政策总是有所不同,至少也是有一定距离的。这对于包括丝路贸易在内的蒙元内外贸易经济,无疑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蒋致洁《蒙元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政府维护丝路畅通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政府“重商”的原因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主要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大多数省革命后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它们无意放弃其自然增长了的特权,包括指挥省的军队、截留税收、挑选地方的和省的官吏。与此同时,省级以下的地方议会的影响カ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了。在地方主义者心目中,统一和自治这两项要求可以熔合在联邦制的结构中。早期的民国,首先是实际上的各省联盟。可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使这种松散的安排受到严峻的考验。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材料三 一般说来,各州政府在本州境内是自主的。但是,它可能滥用这种独立,并因措施莽撞而危害全联邦的安全。在发生这种罕见的情况时,事先就有明文规定,准许联邦政府干预州的内部事务。因此,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

——托尔维克《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①②代表的地方行政制度及二者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政治形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联邦制产生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决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2021-04-1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