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旧社会的象征,保甲制度在新政权得以稳定之后必须清除。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城市自发形成的一些基层管理组织,如清洁卫生委员会、福利委员会、冬防委员会等。但也造成多头指挥、组织混乱等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也成立了一些城市管理组织。1954年,党和政府颁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这两个条例是基层管理的法律依据。全国城市基层组织统一后,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城市街居制即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制度也随之建立。

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实质上是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延伸。条例还对居委会的组织架构作了规定:“居民委员会设委员七人至十七人,由居民小组各选委员一人组成;并且由委员互推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至三人。”到1956年,居委会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立起来了。在街居制的组织下,兴办了较多福利性质的居办经济和各类服务组织,在单位制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上,辅助治理了辖区范围内的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

——摘编自肖洒《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在全国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建立的积极作用。
今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754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信函中写道,“通过允许英国议会中增加(殖民地的)代表,从而将殖民地和大不列颠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会有助于巩固整体,减少未来分裂的危险”。这体现出(     
A.英国向北美输出议会政治B.北美民主共和思想逐渐萌发
C.英国民主实践的影响扩大D.英国和北美殖民地矛盾激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文化流动范围覆盖全球,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文化互动网络。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电视、电影及广播等媒介的传播几乎达到了全球同步。这说明(     
A.世界文化传播方式受科技发展影响B.信息技术革命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
C.新媒体主导着区域间文化传播网络D.科学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
6 . 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     
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B.拉美多元文化并存
C.殖民者的文化入侵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64—1967年,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关税壁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最终,谈判以双方工业品关税平均下降35%左右的结果落下帷幕,同时对美国降低非关税壁垒作出了相关规定。这反映出(       
A.美国霸权地位不断衰落B.欧共体实力得到增强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末,印度国大党公开寻求在帝国范围内的印度自治。1909年英印殖民当局颁布有限特许状,允许富裕的印度人参与选举地方立法会代表。1916年国大党与全印穆斯林联盟结盟,后者是代表占印度人口25%的穆斯林社会团体中最大的一个。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印度(     
A.反对英印殖民当局的社会改革B.试图摆脱英印殖民当局的统治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成效突出D.促使英印帝国统治秩序的崩溃
9 .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大规模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著作。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由新成立不久的人民出版社统一承担马恩列斯著作的出版任务。各地图书馆设立了马恩列斯著作专架,方便工农兵读者按需索取。这些做法(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C.配合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D.建立了有效的新闻宣传机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50年,我国贸易部决定中朝、中缅等边缘区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内同邻国开展农副产品小额贸易,无须经贸易机关许可。1952年,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出口总值达428.1万元人民币。这表明当时中国(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B.力图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
C.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外交政策发生战略性调整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