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1 . 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大量向南方迁移,甚至大量进入传统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此同时,南疆少数民族也存在向北推移现象,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这种现象(     
A.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完成了民族融合
2 . 《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昔古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玄瑟以来阴气(雨水),以定群生(促使万物生存)……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三曰遂草木(祝愿草木生长),四曰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这可用于印证(       
A.“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B.文献记载必须与文物考证相互一致
C.礼乐文化推动了文明进步D.先秦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济宁士绅

材料一   据《(康熙)济宁州志》里的相关记载,洪武三十余年间(1368-1398年)济宁本州只出过1位进士(这与科举举措反复以至于中断12年之久有关)。在明初的近一个世纪(1368-1464)里,济宁也仅仅出了12位进士。但是,从1545年到明亡的1644年,则出现了53位进士,几乎每3年一轮的科考就产生1名进士。终明一朝,共计产生243名举人,其中65人后来考中进士。他们的户籍都在济宁本州,即便是来自毗近的城镇或乡村,他们或者在济宁城里的官学肆业,或者参与城里的文化与社会活动,或者在城内、城郊拥有房产和生意。总的来说,济宁科举功名者的比率在明清时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山东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居于翘楚地位。

材料二   明代最具全国性影响的济宁士绅是靳学颜(1535年进士,官至侍郎)和于若瀛(1583年进士,官至巡抚)。他们科举功名、宦绩卓著,诗文美名远播。靳学颜在退休后还积极参与和领导与地方政府合办的赈济等地方公共事务,成为济宁士绅传统的奠基人。其弟学曾,山西副使,治绩亦有闻。他去世后,受到隆庆皇帝特别下诏表彰。

明代后期,济宁涌现出更多在地方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的官员、士绅及家族。其中,徐标成为后代士大夫的楷模。他出生在距济宁城只有9公里的工商名镇安居镇,幼年便以聪颖、懂事称誉乡里,并在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之后他在明季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树立了正直、勤廉、干练的形象。1644年,时任兵部侍郎的他在李自成占据山西、准备进攻京师的前夕殉难。

——以上材料均据孙竞昊《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

(1)简析明清时期济宁科举功名者比率较高的原因。
(2)以济宁为例,概括说明明代士绅发挥的社会作用。
4 . 目前出土发现的周代金文中,大多与锡命(册命)礼活动有关。金文记载受命者要“拜手稽首”表示对国王的感谢。《礼记·祭统》云:“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西周铜器断代》收录有关西周王室册命贵族的事例共计58起,周天子无一缺席。据此可知,西周时期举行的锡命礼活动意在(     
A.均衡贵族集团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利益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C.强化周王的共主地位以稳定政治秩序D.构建起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5 . 唐宋时期,古籍中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全部动物资料(280条)中,鹿类资料(100条)占比35.7%。其史料来源,一部分是方志文献中的土产贡赋记录,一部分是正史、政书中祥瑞动物的记载。唐宋以后,古籍中关于黄土高原地区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上述史料有助于研究(     
A.气候变化与社会生产的联系B.儒家学说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C.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D.民间信仰向文学创作的渗透
2024-02-2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收心考试(开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胡饼(类似今天的烧饼)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烤制面食,味道香美且易于携带。魏晋时期,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边远乡村,胡饼都深受民众青睐。据《晋书》记载,王羲之被权臣选为女婿时,就正躺在胡床上大嚼胡饼。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民族交融得到加强B.汉人胡化风气盛行
C.社会等级日渐弱化D.外来食物占据主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代农民如何收割水稻,史书上不曾记载,而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局部,见下图)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收割水稻先割谷穗,再刈谷草的情况。据此可知,汉代画像砖(     
A.具有弥补史书不足的作用B.能够完全还原历史的原貌
C.可以纠正史籍记述的错误D.是最真实可靠的研究史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印刷术的普及】

材料一   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发明,至迟在中、晚唐已付诸应用。五代后唐时,朝廷组织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九经》,至后周始刻印完毕,大大推动了儒学经典在社会上的普及。宋朝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制活字,排版印刷。

——摘编自赵国良《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到宋代,不仅有大部头典籍印行,而且有通俗启蒙性读物广泛流传。不仅中央机构(国子监等)刻书,各路官府、州县学校都刻书;也有坊肆、家刻。出现了以刻书著称的商业性中心区域,书籍普及速度大大加快。

——摘编自阁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印刷术得以普及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印刷术普及的影响。
2023-06-02更新 | 17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9 .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材料一   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实践由来已久。<周礼》记载大比制度,秦朝实行“五善五失”的上计制度。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一般是每年一小考,称为“常课”;三年一大考,称为“大课”。为了防止偏私,考核均采用会议形式,公开举行评议。主考者可以提出种种问题,受考核者需据政绩,实情回答。秋冬岁尽,各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郡再加以汇编,然后,逐级汇总,上报丞相、御史两府,最后是丞相总其成上奏天子。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综论中国古代职官管理》

材料二   唐朝对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年(也有四年或五年)又举行一次大考。小考评定被考者的等第;大考则综合三年(或四年、五年)中的等第以决定升降赏罚。官吏考核由专门的机构——下属于尚书省的吏部考功司负责。唐代制定官吏的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一日德义有闻,二日清慎明著,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这主要是对各类官吏才能方面的考察。考官便根据这“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根据被考人的考绩优劣和所得的善最多少,区别为九等。列于中等以上的官吏,可以升官加禄;反之,若列于中等以下的官吏,就要降级罚禄,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和唐朝官员考核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希罗多德著述记载,当希腊人第一次碰到波斯人,便发现波斯人是有主子的,而希腊人是自由的。后来亚里士多德建议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对付马其顿人要用对付奴隶的办法、对希腊人要用对待自由人的办法。据此可知,古希腊的学术思想(     
A.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B.对奴隶制予以排斥
C.以维系居民自由为追求D.渗透着文化优越感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