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体系被认为是“基于普遍性的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间关系”的多边主义。进入21世纪以后,多边主义的演进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其基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所示。这可以用来说明(     

A.南北合作实现互利共赢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霸权主义得到有效遏制D.国际经济秩序的革新
2 . 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任务。据下图可知

                      图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变化                                                    图2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A.市场经济建立推动国力提升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完成
C.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D.经济发展繁荣促进共同富裕
2024-01-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A卷)

3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4 . 【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5 . 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6 . 【清末民初的进口与出口】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出口丝绸而闻名于世界,到20世纪初期,中国生丝出口基本上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在另一方面,华丝在与日丝的国际竞争中连连受挫。1908年日丝的出口量已多于中国近3万担,中国原有的世界第一生丝出口大国的地位从此被日本所夺。到1925年日丝出口量已是华丝的2.6倍。民国初年,在中国出口商品中,生丝虽然仍高据榜首,其地位已然岌岌可危。1928年中国生丝出口43.5万担多,价值在15975万关两;1929年,生丝出口量略有减少,但价值却达到16420万关两。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中国生丝出口严重受挫,至1934年跌入谷底,出口值为2898万关两,仅是1929年的17.6%。1935年后华丝出口值略有回升。

材料二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1894年

1913年

1921年

1929年

1936年

棉制品

32.2

19.3

23.6

14.2

1.9

棉纱

13.1

12.7

7.4

1.6

0.2

杂项纺织品

2.5

2.1

2.1

6.8

3.2

煤油

4.9

4.3

6.3

5.2

4.2

6.0

3.1

4.4

5.4

2.9

面粉

0.7

1.8

0.4

2.6

0.5

棉花

0.3

0.5

3.9

5.7

3.8

5.9

6.2

7.7

8.3

2.1

纸张

1.3

1.7

2.4

4.3

纸烟

0.1

2.2

2.8

2.1

0.1

烟叶

0.6

1.6

5.1

1.7

鸦片

20.6

8.1

0.0

0.0

0.0

木材

0.8

1.1

1.2

1.6

3.2

染料颜料类

1.5

3.1

3.3

2.2

3.3

机器

0.7

1.5

6.3

1.8

6.2

车辆

0.6

2.5

0.9

5.4

电气料及装置

0.5

1.6

1.4

2.0

金属及矿砂

4.6

5.2

6.7

5.4

11.4

2.0

1.7

1.5

1.9

1.1

合计占总进口值

95.9

75.9

85.0

74.6

67.5

——以上材料均摘自凤凰资讯《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丝绸出口受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民初中国进口商品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024-01-30更新 | 3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名校
7 . 【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

材料一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祭祀、庆祝之竞技大会,以城市为中心发展,以竞技为主要特征。西方体育文化与斗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的风格。中世纪以来,随着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的发展,西方体育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外向型与开放性,表现出一种“天人有别”的精神内涵,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技术与技能的完善,最终在体育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近现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基本观念,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成为了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天人合一”,“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转而需求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达内外,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体育精神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体育精神的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8 . 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9 . 【科学救国思潮及研究】

材料一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最早可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魏源的主张得到了初步实践。1905年康有为首倡“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此后,科学救国的呼声开始稀疏的出现于报刊杂志。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渐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救国口号。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及其《科学》杂志的刊行,是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标志。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渐成为一种具有相当社会基础的思潮,成为鼓舞青年献身科学的口号,该思潮逐渐理论化、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救国思潮向纵深发展,扩大到社会各层面,在更为深远的范围内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材料二:50年代以来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简况

时期整体情况学者文章举例
1950—70
年代初
很少有专门论述的文章。
1970年
代后期
研究评论的出发点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多持批判、否定态度,将其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甚至当作反动的思想进行抨击。1976年《“科学救国”是什么货色》
1976年《“科学救国论”就是投降卖国论》
1976年《科技工作者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1978年《张春桥为什么要挥舞“科学救国”这根五十年
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大棒》
1980—90
年代
摒弃评价人物公式化、论说事件政治化的研究模式。研究思路更开阔,研究方法明显进步。对科学救国思潮所包含的积极成分予以充分肯定,对科学救国论者的思想和言行重新审视。1983年《重视科学与“科学救国”》
1987年《应该重新评价“科学救国”的思想和口号》
1989年《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源流和评估》
1993年《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
识》
1996年《科学救国思潮考略》
21世纪
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有学者尝试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理论体系及其思想价值等问题进行考察,由此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2003年《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
2004年《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思想演变的思考》
2004年《论科学救国理论的体系结构及其价值》
2005年《科学救国论的特征及现代价值——以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为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科学救国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以来学者对科学救国思潮研究的总体变化趋势。
10 . 在全球范围内,安格斯·麦迪逊对人均GDP 估量是较权威的具有广泛性和可比性的GDP数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图2分别为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的GDP总量和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生产率的标准,也是生活水平的指标。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统计学》


(1)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图1中1500~1900年欧洲和印度CDP的总量对比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指出图2所反映的1500~1900年间欧洲和印度人均CDP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3-05-28更新 | 28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