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十分活跃,武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张之江建立中央国术馆,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国术馆,国术馆对当时武术的传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对体育运动赛事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体育对于提供兵源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这可以使人们在战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一些国内知名学校开始迁到云南以及四川,这些学校不仅在校内自行组织体育活动,也会在学校之间、区域之间举行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比赛活动使得体育在社会之间的传播更为广泛。

——摘编自陈茂春、刘中强《晚清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思想演变探究》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70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余个国家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及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对外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成为“元首外交”的新亮点。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力亲为,通过体育助推民相亲,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信、友善包容,用体育谱写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的体育外交活动。
2024-01-25更新 | 31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评价
范文澜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日本内藤湖南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美国孙隆基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500年。
法国埃狄纳·巴拉兹“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请从上表中任选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舟行乎水而不得不视风以为南北,治出乎人而不得不视世以为上下。故周而上持世者式道德,汉而下持世者式功力,皆其会也。逮于宋,则仁义礼乐之风既远,而机权诈力之用亦穷,艺祖、太宗睹其然,故举一世之治而绳之于格律,举一世之才而纳之于准绳规矩,循循焉守文应令,雍容顾盼,而世已治。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邦瞻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 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绝非凝固 高化石、僵破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当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史实,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是整体或任意部分 观点。(要求:态度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6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根据材料,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以下一幅图片,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词包含图片事件描述及事件评析,逻辑清晰,符合史实)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者陈德正在其《古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一文中分析了古代文明史后得到了这样的认识:“希腊文明与西亚北非文明的冲突,促进了两大文明的融合,而不是一个文明消灭另一个文明、一个文明吃掉另一个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07-11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城,自天子不能具钩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夏四月,(汉景帝)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柒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镶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九月,诏曰:“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令亡罪者失职,朕甚怜之。”

——摘编自《汉书》

材料三   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文学回答说:我们听说治理人民的方法,应该防止产生放纵享乐的根源,发扬人们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扬仁义,不要引导他们追求财利,这样,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复兴,当今的风俗才能改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民争利。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因此,老百姓务农的少了,热衷于工商业的多了。外表太华丽,就使本质衰败;工商业兴盛,就会使农业衰落。工商业发展,老百姓就奢侈,农业发展,老百姓就诚朴。老百姓诚朴,财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饥寒就产生。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有利于发展农业,这才妥当。

大夫说:匈奴背叛不服,屡次侵扰边境。防备它,就会使中原士兵很劳苦;不防备,他们又进犯不止。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虏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现在你们想要废除它,对内则使国库空虚,对外则使边防费用缺乏,让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挨冻受饿,国家用什么去供给他们呢?废除这些政策是很不妥当的。

——翻译自《盐铁论本议第一》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汉初的治国思想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结果。
(2)材料三中“先帝”最有可能是哪位皇帝?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朝的“盐铁官营”政策。
2022-02-2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

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一批大臣渡过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史称“衣冠南渡”。这一时期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与江南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得江南经济迅速繁荣。北来大族大部分都是中原的高门士族,而且都是好学玄学有文化的名士,玄学一度成为江南的主流思想文化。对于北人到来,江南名士虽存在着矛盾的情绪,但文化修养与北方大族确实有很大的距离,经过碰撞交流后,他们转而钦佩,甚至仿效。南北士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催生了六朝时代突出的文化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南朝石刻、刘勰的《文心雕龙》、范晔的《后汉书》、葛洪的《抱朴子》、法显的《佛国记》等,皆为当时文化智慧之凝聚。以都城建康为代表的文化远播到东亚列国,对日本、韩国、朝鲜一带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在江南重建政权,完全依赖的是北方的大族和江南高门士族。东晋建立以来,高门大族便架空皇权。当南朝皇帝的权力开始回归时,士族政治权力已经走下坡路,所以士族对家族利益的追求更加强烈。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畏缩不前或者变节投敌,为国殉国者很少。

——摘编自贺云翱《长江文化,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杨敏(试论东晋末的永嘉“衣冠南渡”》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