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产业革命“使一种和机器生产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而“大工业工人的不断过剩”大大促进了国外移民并且把外国变成殖民地,使之成为宗主国的原料产地。

——摘编自王苏颖《从殖民地概念的发展看当代殖民体系》

材料二

殖民主义是非洲绝大多数地区、南亚与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地区在18701945年所经历的并具有过渡性的发展状况。从历史上看,欧洲的海外扩张和帝国主义的蔓延、渗透将产生三种直接的结果。这就是由白人垦殖者所推行的殖民化,某些不同类型的无形控制以及殖民主义。在殖民体系状况下,一个附属国完全被殖民帝国家所控制。它的政府为宗主国派遣的官员掌握:它的社会、法律、教育、文化甚至宗教生活,均为外国统治者所操纵,其经济结构也是为了服务欧洲资本主义的需要而存在的。

——摘编自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

材料三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使印度人民陷入了殖民奴役的深沉苦难之中,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侵略和统治,带给印度人民更多的是灾难,但同时也造就了印度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伴随着苦难,印度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市场经济得到了发育,印度形成了民族市场经济的雏形,传统的王公统治和地方割据状态被彻底打破,代之以议会民主制度和联邦制的统一。

——摘编自郑豪杰《试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殖民体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4-05-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材料二

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

——摘编自张桂荣、诸海燕《略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4-05-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应该来自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权反抗不当统治。君主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而不是凭自身意愿行使权力。”洛克的这一观点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民主法治B.自由平等C.宪法至上D.分权制衡
2024-05-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帝国政府不惜资财来充实和支持图书馆”,在各地建了许多图书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帝国版图B.促进民族交流C.维护帝国统治D.改变帝国制度
2024-05-28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人们分工从事耕种收割、储藏等活动,这种农业分工导致了食物剩余。这一变化(     
A.推动了社会日益发展B.导致了早期文字产生
C.强化了暴力机关职能D.缩小了人们贫富差距
2024-05-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对历史进行分期,其目的就是使历史著作能如实地反映这种客观规律。我们对历文选行分期,首先就是要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这种“质变”。

西方学术界对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术争呜

观点出处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卡尔·骨勒蒂的《通史概要》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折点《新剑桥近代史》
引起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兴起的“商业革命”是形成近代历史的主要因素
《世界近代史》(美国大学通用教科书)
1600年(15、16世纪之交)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卡尔·贝尔的《近代史》

——据高金玲《世界近代史开端问题的争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价值》整理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维度,提出一个你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看法,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认同材料某一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看法明确具体,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7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国民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联络公路,到1935年12月,上述几省的联络公路完成了2.08万公里。这一时期的公路建设(     
A.力图构建全国公路网B.使革命根据地面临着挑战
C.意在为持久抗战奠基D.着眼于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8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围绕着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出现了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鸣……归纳起来,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即“取代派”;二是用一种范式包纳另一种范式,即“相容派”;三是提倡两种范式共存并立,认为不仅应当并存,而且应该倡导史学范式的多元并存,即“并存派”。……范式之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兴趣,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学术界的思想解放,深化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摘编自左玉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与超越之路》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国家平抑物价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思想的产生时期,范蠡是平抑物价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他指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平抑粮价,使其稳定在一个不高不低的水平上。如何平抑物价?范蠡认为,农业生产有丰有歉,粮价也随着年景好坏有贵有贱地变化着,国家要平抑物价,就必须掌握粮价变化规律,当价格下降时,国家就应该像珍惜珠玉一样收购这种商品,“贱取如珠玉”,以阻止这种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促使其价格上升,反之,当价格上涨时,国家就应像抛弃粪土一样抛售这种商品“贵出如粪土”,以阻止其价格上升,这样就可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的理论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经济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是遇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陈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全国一盘棋,统一物资调度,解决物资供应问题,打击投机商,逐步遏制通货膨胀,他意识到:稳定物价的关键是抓住“两白一黑”。从194911月中旬开始,陈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大量低价抛售。投机商人争相购入,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在大量购进粮食和纱布之后,价格不涨反落,最终投机分子血本无归,纷纷破产。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运用全局思维领导“米棉之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国家平抑物价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及结果。
2024-05-1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晋冀鲁豫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是边区政府于民国三十年公布、民国三十四年修补颁布的法令,共十章九十八条,内容包括总则、土地所有权、租地与永佃权、典地与押地、逃亡地主土地、公地、荒地、非法地等,并附有“仲裁书式样”、“契约式样”,这些法令法规旨在(     
A.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B.配合解放军战略大反攻
C.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D.促进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2024-05-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