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初年,朱元璋下“徙民之令”,以调整全国人口,大量移民逐渐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迁徙至重庆。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又两度组织移民入口垦由。重庆府《云阳县志》载:云阳县“邑分南北两岸,南岸之民,皆明洪武时奉敕由湖广府城使采者。大量外来移民使重庆府存在众多双籍地人士(祖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明代四川省中进士的数量共1406人,重庆府占318人,其中重庆双籍地氏族中进士者有41人,占比为12.8%。丰都县的杨丑瑛科举入仕后在其家乡建平山书院,“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文子弟诵读其间”。清初湖广民众身次移民四川时,甚至称川人“半楚”“半潇湘”。

——摘编自黄梅《“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全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作文案,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对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1993到2005年,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国家”。重庆涪陵南沱镇村民含泪刨掉了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重创新业。16万多外迁移民则带着家乡的泥土、三峡石,远赴十几个省市。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唐润明《百万移民撼天地——三峡移民精神礼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初重庆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明初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峡移民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其中的法制文明就是其代表。孟子和苏格拉底作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与法制相关的言论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点。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孟子:“舞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法官应该按职责办事;但舜作为人之子,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摘编自《孟子》、(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士喜爱的服装。克泰西亚斯在其《波斯史》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赛里斯人,即产丝的中国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古希腊人有了了解亚洲的机会。之后随着罗马的东进,希腊化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地中海与中国之间流动。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张骞带回的“蒲陶”一词有学者认为来自希腊语,表示“一串蒲陶”。中国的丝绸、铁器、炼钢术经大宛、安息(帕提亚)传至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甚至罗马。虽然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由于相距遥远,但是中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接触、沟通与交汇。

——摘编自杨巨平《文明的流动:从希腊到中国》

材料三   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史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法治观念的异同,分析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希文明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中希文明能实现接触、沟通交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希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存在着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同盟会誓词理解为在“十八行省”范围内建国,而将东北三省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视为可有可无之地。当时南方的革命阵营卫包含一些立宪派、旧官你和温和革命派成员,他们大多数反对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1907年,杨度在《中国新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狭隘   的“民族建国主义”会导致国家分裂,以至迪到列强瓜分而亡国。此后,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捉倡民族平等,但多来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

——摘编自《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中国民族事务工作。为了全面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调整,至1979年,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公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以来中国民族观念经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形成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唐代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商品数额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经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中国越来越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中非交往的认识。
2023-03-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深入推动国际工人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命运。它直接指导了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深刻影响了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新型国家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推动产生了世界上一大批工人政党。正是在《宣言》的指导和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由此,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晚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工人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的国际影响与历史贡献》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列宁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述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和改变人类命运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必由之路”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周边地区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土了隋唐铜镜、钱币和瓷器,中亚地区城市的建制布局亦同于中原城市。隋唐时期,以中原王朝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西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文化发展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与前提。

——摘编自张西平《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尝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国对外影响力较强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东学西传的背景,简析国人翻译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要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走西口”是明清以来山西、陕西人民不断迁徙到西口地区(今内蒙古西部地区)谋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走西口的主体主要是军队兵变士兵、蒙古人掳掠的俘虏、追求土地的农人、逃避饥荒的流民等。西口土肥水美,早期走西口的汉民也只向蒙旗交租,不向国家纳赋。走西口者大多春至秋回,当“雁行人”来回奔波于家乡和西口外的时候,他们的家乡只能是其祖籍地,这种观念并没有很快就随着逐渐出现的人口定居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口迁移规模日益扩大,西口也得到发展,至清末,“二百余年,耕凿相安,乡井是故,讼狱至县,差徭应县,虽日蒙疆,俨同内地”

——整理自刘忠和《“走西口”历史研究》

材料二: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敷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移民。美国于1860192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很少,而非洲多属非自愿性移民。移民主要流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成为当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技术的传播者。在每个城市,各移民群体都有自己的报刊杂志、体育和文艺团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贫民窟激增及排外主义的兴起,美国政府从1882年起颁布了一系些列歧视性的移民法。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移民潮相比,明清“走西口”人口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0—1920年外来移民潮对美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角度谈谈如何应对人口迁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馆曰:“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上千年的历史合理性。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2023-03-06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三线建设”,重庆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备的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至1980年,“三线”新建企业加上原有兵工厂,重庆地区拥有38个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固定资产原值达18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0%。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重庆计划单列后,随着重庆城市经济活力和规模的提升,城区快速拓展。重庆于1997年第三次成为直辖市后,开始了现代城市化发展。重庆县城逐步改设为区。由县城到区的改变,给原来的县城带来了现代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由主城向周边扩散。为适应迅速城市化的大潮,重庆开始打造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当地从2009年开建的黄桷湾立交桥是该地区最复杂的立交桥之一,总共5层,匝道多达15条(现有20条——编者注),汽车可在这里驶往8个不同方向。外国投资也助推重庆经济增长。

——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三线建设”在重庆》环球网《美媒惊叹重庆25年来发展巨变》等

材料二   近五年,重庆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2.01万亿元增加到2.91万亿元、年均增长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配套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滚动实施三批次重大合作项目、完成投资3916亿元。成渝中线、渝西、渝万、成达万高铁全线开工,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在建及建成省际高速公路通道20个。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试点任务扎实推进,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五年净增市场主体107.2万户、总量突破34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5.9%。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输网络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水平全国领先,国际航线增至109条,新增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53个,新增驻渝总领馆3家,内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重庆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41平方公里,实施地灾重大工程项目319个……红岩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建成投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6个区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选出“时代楷模”毛相林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

——摘编自《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立后重庆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重庆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重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3-06-1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东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