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8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欧中世纪中后期,新颖独特的“城镇”文学开始成型,商人和工匠开始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方言文学。这些作品大多充满活力、纯朴幽默且篇幅短小,主要内容是对陈规旧习的嘲讽。“城镇”文学的出现(     
A.为近代自然科学所推动B.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2 . 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运用新的史料在细节上为二月革命作了重要的补充,特别提出“天气原因”是其重要的环节。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些以往被忽略的细节,历史过程就会不完整,而不完整的过程叙事难以构成合乎逻辑的因果链条,这就势必大大削弱历史叙事的可信度,甚至出现逻辑悖论。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过程中的历史细节决定了历史的进程
B.历史细节的补充可以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
C.只有找出所有的历史细节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D.只有完整的历史细节才能构成合乎逻辑的因果链条
3 . 2000年,德国快速发展的IT企业Conceptware,向政府提出了7名印度编程人才的工作许可申请,但遭到了政府的拒绝。该企业又向加拿大申请居留权,并得到了批准。随后,该企业在加拿大开设了一家分公司,并派出了两位管理人员。这说明(       
A.政府政策决定经济发展B.德国移民政策需要调整
C.民族精神助推经济振兴D.全球化推动社会信息化
4 . 南北朝时期的学者竺道生传播涅槃学,试图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佛教,宣扬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唐代天台宗的湛然和尚发展了前人学说并提出“无情有性”说,不仅人人具有佛性,连花草砖石也有佛性。这些主张(     
A.表明儒者复兴儒学回应挑战的必要
B.体现出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频繁
C.为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创造了条件
D.折射出民族之间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一则社论

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

……在过去一年内, 中朝人民部队就歼灭美国侵略者及其帮凶军241900余人……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在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条件下, 大规模建设是否可能呢? 答复是肯定的。在过去两年中,我国人民曾以极大力量投入抗美援朝的斗争,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反而加速了我国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一九五二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65%。

为了实现伟大的国家建设计划, 需要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努力,农业也需要迅速发展, 国营商业、合作社和私营商业都应该努力作好物资交流的工作,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既已胜利地结束了经济恢复时期而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就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

一九五三年的任务是巨大的。完成一九五三年的任务,整个五年计划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这对于今后四年的工作是有决定意义的。

——摘编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九五三年元旦社论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摘编自《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
7 . 《史记·循吏列传》开篇说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以此为标准,以下汉代人物可列入循吏传的是(     
选项人物事迹
A洛阳令王涣“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B济南太守郅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郅都)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
C右内史郑庄“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D祭酒蔡邕“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史记》记载,秦朝“凡为吏,皆有吏书”。秦朝吏书主要包括:官吏在平时工作中所记录下来的公文;向上级汇报工作所写下的报告;有关国家大事和社会现象的记录。这些均被当作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秦朝(     
A.官吏职业素养较高B.官员施政有章可循
C.文书制度尊君抑臣D.吏治管理比较严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均肇始于此书。西方近代医学在整体系统思维方面远不及中国,中国医学不仅认为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者的统一、还特别强调天人之际即机体与整个宇宙大系统之间的和谐。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在诊断学和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临床学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东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对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之学的集大成著作。全书52卷,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62幅,载有药方11096个。李时珍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分类的基础上,依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分为62类。而且每药首标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此后依集解、释疑、正误、气味、主治、附方为序,次第展开。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一部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

——摘编自王锦贵主编《中国文化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特点,概括指出中医学与中药学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本草纲目》对中国传统中药学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