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1 . 宋代二府三司制
   
思考: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
2023-07-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 . “一国两制”
(1)含义:(阅读下列图示)

思考:根据上述图示,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
_____
_____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_____提出。
(3)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2022-09-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6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内阁与皇帝之间权力运作图示


材料二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年间,要求具折人亲自书写,内容不得为他人所知。雍正皇帝完善并推广了奏折制度,具折人员的范围包括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官,要求他们随时奏闻一切地方之事:奏折的内容范围包括君臣筹商政务、制定和执行政策,了 解地方的的吏治和民情,讨论用人问题和宣布官员的任使。要求收回朱批奏折,打造奏折专用箱锁,奏折直达内廷,皇帝亲自阅看,不假手于人,严禁臣下互通奏折内容,与军机处相辅而行,确保奏折的绝对保密,对不遵守奏折规定的人予以惩处;形成了朱批谕旨制度。

——冯尔康《近50年来清代奏折制度研究综述》


(1)指出明朝设立内阁的原因。材料一图中,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清朝奏折制度的“创新”之处。
(3)有学者认为:“有清一代......在我国传统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延续,也有创新。”任举一项史实, 说明明清时期在经济或文化方面的延续与发展。
2023-02-12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第1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1-22高三·浙江·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使世界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关于下列图示文明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出现的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是历法上的重要成就
B.②地的造纸术等发明通过③地人民传入欧洲
C.③地在8世纪中期建立了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D.④地的腓尼基字母向西演化成阿拉马字母,后形成希腊字母
2022-12-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5 . 下图示为中国100元法币购买力,据此图可知(   )
A.中国金融市场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冲击B.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公信力最低
C.表明了美国一直大力扶植国民党政府D.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6 . 主题一 国家分裂与人口迁移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


材料三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主题二 南方经济开发与士族势力强盛

材料四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五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主题三 民族交融

材料六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富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七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 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材料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主题四 统一的因素

材料九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材料十   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本身虽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乱局已经趋于简化。对于这个时代,学术界的看法和表述不尽一致。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一书认为,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点。
(6)据材料六,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8)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历史纵横*
(10)依据上述材料十,学者的学术分歧主要在哪里?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立场明确,观点清晰,史实运用正确,说理透彻,表达精炼。)
2023-08-13更新 | 251次组卷 | 1卷引用:05·纲要上第0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明时期的对外交流示意图

材料二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频繁出现“西洋"的地名,如“龙牙门"和“北溜",还有“舶往西洋"的说法,“旧港”条提到“西洋人"。元代周致中《异域志》记载有“西洋国"“在西南海中",研究者认为指的是马八儿,位于今印度之东南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比历史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 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国刚《中外文化关系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归纳准确完整,分析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国人对"西"的概念的认识。
2023-09-24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8 . 下方为某同学为“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活动课发言所做的示意图。其中,①-④应填写的内容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   对外开放   全球治理体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   全球治理体系   对外开放
C.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外开放   全球治理体系
D.独立自主   对外开放   全球治理体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隋——三省六部制

结合教材和示意图,掌握三省六部分别是什么,以及各部门的职能。
设置问题:三省六部制的意义是什么?三省六部制通过什么方式加强皇权呢?
2023-07-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如图是1941年晋察冀边区政权组成示意图。这种政权构成(     
A.说明苏维埃政权组织扩展到基层B.反映出联合政府形式被民众认同
C.有利于动员民众加入到抗战之中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022-11-15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