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在上海发现历史

上海的发展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交汇的产物。

材料一   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使得蚕丝、茶叶等中国土货能够以更低的运输成本集中到上海,还使得鸦片、棉布等“洋货”也不得不集中到上海,进而外国洋行和各地商帮也纷纷云集上海,上海因而成为了中外商品的集散中心。为了促成中外商家之间的商品交易以及上海商家与内地商家之间的商品交易,外国银行、票号和钱庄也纷纷进驻上海,上海因而成为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为了方便把中国货物运往世界各地,以及把世界各地的货物运往中国,同时把洋货运往广大内地,又把广大内地的土货运到上海,上海因而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航运中心。为了在商业贸易中占据主动位置,上海的中外商家千方百计获取各种信息,新闻报刊在上海蓬勃兴起,中欧之间的电报线路在上海落地。

——冯志阳《丝茶贸易与近代上海的崛起》

材料二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战事对上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上海租界由“华洋分居”一变而为“华洋杂处”,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二、上海城市中心由县城北移租界;三、客籍移民构成发生剧烈代谢,江浙移民取代开埠初期闽广移民,成为在上海移民的主体;四、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在城厢和租界的边缘地带出现众多新市镇。

——周武《小刀会起义、太平军战事与近代上海的崛起》

材料三   就上海之“塔”作为红色文化内容输出端来说,《民国日报》尤其是其《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尤其是其《学灯》副刊,再加上《星期评论》《学生杂志》《东方杂志》,这两报三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上海报刊的重要不仅体现在其登载的文章有众多红色文化内容,包括域外共产主义思想,域外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著名红色思想人物的生平介绍和思想评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些报刊和报刊上的内容有江南作为其接受端。

——瞿骏《五四运动是上海、江南与红色文化交汇的关键性事件》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亡之地分别是(单选)(     
A.湖南北京B.广西南京C.广西天津D.湖南南京
(2)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上海崛起的原因及其表现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上海的红色文化是如何影响五四运动的?
(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对你对近代上海历史发展的认识?
2024-05-2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 上海市进才中学、曹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从美国回来的小张同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餐在西方受欢迎,西餐也在中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于是选择了中、西餐各一个代表进行研究。请协助小张同学完成以下任务。

餐食炒杂碎披萨
照片

材料一     “杂碎”,成为了美国俚语里“中餐”的代名词,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1926年,一首爵士歌曲《杂碎圆号曲》曾经风靡一时。2001年,美国甚至推出了一部电影,片名就叫《杂碎》。

——《一部华人奋斗史——中餐在美国的百年变迁》

比萨(Pizza),又称为比萨饼、匹萨、批萨、披萨、意大利馅饼,是一种发源于意大利的食品。比萨饼的通常做法是用发酵的圆面饼上面覆盖番茄酱、奶酪、肉、蔬菜等其他配料,并由烤炉烤制而成。

——百度百科

材料二

在美国,有记载的最早中餐馆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加州,这些餐馆是为了满足中国赴美单身劳工的需求出现的。这一时期,一道著名的菜肴应运而生,那就是“炒杂碎”。“炒杂碎”原是一道广东乡村菜肴,配料一般包括鸡胗、鸡肝,猪肚和豆芽等。由于美国饮食习惯中对内脏的禁忌,以肉取而代之,同时还加入了美国常见的蔬菜,如西芹、青椒和洋葱等。

——刘晓卉《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变革及其文化意义》

随罗马帝国从意大利扩张到整个欧洲,这种制作和吃法也传播开来……19世纪,披萨随意大利移民来到美国……。美国带给世界的是标准化生产的披萨,这种随必胜客、达美乐而风靡世界的标准化披萨,与那不勒斯的手工披萨确实有天壤之别。

——凯萝•赫史托斯基《批萨:吃的全球史》

材料三

炒杂碎,炒杂碎,满嘴的昏昏嗷嗷,满肚子的乱七八糟。如此的实实在在,如此的光辉四照,照亮了四方土地,照亮了波士顿,照亮了奥斯汀,照亮了维奇托,还有那可爱的圣路易。炒杂碎,炒杂碎,炒杂碎,炒杂碎,可爱的炒杂碎。

——1925年,美国著名歌手悉尼•贝谢创作的一首风靡一时的歌曲《我走了,谁将为你炒杂碎》歌词

“我们用了 6 年时间,一直在探索把披萨做成更多中国人更爱吃的样子。”到目前为止,上海某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推出了意式、中式、水果等 3 个系列共 22 种口味的披萨。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中式披萨。披萨不再是一个外来文化的符号,而是完美地融入了中国人的饮食日常。

——《意式披萨注入“中餐精髓”,产自金山的美味披萨你吃过吗?》(《上观新闻》2022 年 6 月 23 日)

1.按材料二的说法,意大利披萨拓展到整个欧洲的时间不会早于(单项选择题)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C.1453年
2.意大利披萨能覆盖番茄酱,能做出玉米火腿肠的款式,也得益于(单项选择题)
A.罗马帝国的扩张               B.全球航路的开辟            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标准化披萨”的出现归因于(单项选择题)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工业革命
4.披萨和炒杂碎向美国“进军”过程都“伴随”着19世纪劳工或移民抵达美国。为何美国在19世纪能接纳大量劳工或移民?(简答题)
5.必胜客、达美乐及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在中国的大面积流行,得益于(单项选择题)
A.抗美援朝                 B.   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6.外来餐食想要成为流行餐食,往往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单项选择题)
A. 文化交融               B.   文化冲突                 C. 文化交锋
7.以上两款中、西餐的传播为例,谈谈导致中、西餐食流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答题)
2024-01-15更新 | 2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也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续了近两百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请按时间先后顺序将下列事件对应的字母填入方框。(填涂字母)

A.新经济政策   B.巴黎公社   C.东欧剧变   D.《共产党宣言》

E.十月革命   F.工农武装割据   G.工业革命



(2)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中有如下重要论断,请在地图上准确对应。(填涂字母)
A.“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B.“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C.“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____   ____   ____
(3)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谱写了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请将下列选项填入年表的相应位置。(填涂字母)

A.新中国成立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一大   D.中国重返联合国


①____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②____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人民的历史。
③____,成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④____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3-12-3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4 . 史料中的“公车上书”。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辨析是开展历史研究的基础。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围绕着上书未达光绪皇帝这个问题,有如下史料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清朝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败的反应。
(2)根据材料一、分析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二、概括茅海建对上书未达光绪皇帝的认识;并谈谈茅海建的论证是否科学合理,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作者意图与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一争论。
2023-12-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5 . 20世纪以来,不同制度的国家以不同形式探索本国建设道路,其利弊得失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摘自《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材料二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材料三   感谢上帝,这些困难只是物质方面的……联邦、州、各地政府立即行动回应要求降价的呼声……将现在常常是分散不经济、不平等的救济活动统一起来……对所有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涉及公众生活的设施作全国性的计划及监督有助于任务的完成。

——摘自19333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材料四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

1.根据材料一,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在于(双选)
A.缓解了城市的饥荒B.推翻俄国农奴制度
C.推动十月革命爆发D.保障国内战争胜利
2.根据材料二,列宁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的根源是(单选)
A.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B.忽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
C.抛弃苏共的领导地位D.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说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4.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5.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国家建设道路”的感悟。
2023-11-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随着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材料一   罗塞塔石碑不仅仅呈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其辗转流变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殖民历史的体现。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学术年表,如下

时间事件
公元前196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他将同样的内容用三种语言记录了三遍,其一是官方的古希腊语,另两种是古埃及语的两种形式。
1799拿破仑入侵埃及,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专家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
1801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
1802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成立,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
1817英国学者托马斯·杨提出石碑文字上刻有托勒密字样,但未能破解文字。
1822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了所有的文字破译工作。
1883大英博物馆中已有大约五万件埃及古代生活藏品(包括拉美西斯胸像和其他巨型雕塑),埃及展厅扩大。
1917由于一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
1993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材料二   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的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推测罗塞塔石碑上同时刻有希腊语和埃及语言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罗塞塔石碑命运的看法。
2.材料二中“非凡预测”所指系列事件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简要说说美国黑人领袖“非凡预测”的依据。
3.根据所学知识和提示,完成下列填充。
①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柏林会议”   ②工业革命
③暴力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④西班牙主要在美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⑤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2023-11-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外来文化,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辐射和传播某史学社团围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开展探究活动。

1.小组成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一   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如图)


材料二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些古代世界重要区域文明?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2.小组成员在探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想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对欧洲产生的影响,他们又找到以下材料:

材料三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纠成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统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3)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4)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2023-10-1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绢与马

绢马贸易是中国古代通过物物交换的一种贸易形式,“绢”主要指丝织品及布帛之类的织物,此类贸易主要发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民间和官方均存在这类贸易的记录。

小明在学习中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搜集到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   《石染典买马契》


   

这件文书是一份唐朝时的契约,出自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有3位保人作证。

马一匹,骝敦六岁。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如后有人寒盗认识者,一仰主,保知当,不关买人之事。恐人无信,故立此契。两共和可,画指为记

——《石染典买马契》原文


(1)材料一若用于研究绢马贸易的细节当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材料二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三   突、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绢马贸易的影响。

绢马贸易在安史之乱后发展迅速,小明又搜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四   时回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五   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草尽泉枯马病赢,飞龙但印骨与皮。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

——白居易《阴山道》节选

材料六   凡发府兵……,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

——《新唐书·兵志》

材料七   (唐宪宗时)礼部尚书李绛奏言:“..北狄、西戎,素相攻讨,故边无虞。今回鹘不市马,若与吐蕃结约解仇,则将臣闭壁惮战,边人拱手受祸…”

——《新唐书·回鹘列传》


(3)材料中的“乾元”是(单选)(     
A.庙号B.谥号C.尊号D.年号
(4)上述哪些材料能用于研究安史之乱后绢马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绢马贸易的认识。
2023-08-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9 .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社会主义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实践依据国情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道路。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时间轴的空格。

(2)为实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64年创立了(     
A.共产主义者同盟B.第一国际
C.巴黎公社D.布尔什维克党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该观点的是(     
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卡斯特罗
(4)“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下列哪一理论的组成部分?
A.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科学发展观
(5)综合本题信息,谈谈社会主义运动为何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023-09-24更新 | 68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江南造船厂的“前世今生”。

材料一   清政府于1865年购买了外国人开设在上海虹口地区的旗记铁厂,定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912年改名“江南造船所”),制造船炮军火和各种机器,并建立了翻译馆,全面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1938年,江南造船所被日军侵占,改名“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由此,江南厂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始终未能恢复以往的生气。

材料二   1949528日,陈毅同志签署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改名“江南造船厂”。自1954年起,该厂相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建造了新中国第一艘潜艇(1954)、第一台万吨水压机(1962)、第一艘护卫舰(1965)、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东风”号(1965)等。1994年,江南制造厂率先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

——摘编自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网《企业沿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以后江南造船厂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江南造船厂的“前世今生”。
2022-07-19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