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5 道试题
1 . 1924年,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中提出,“这种宗法的大家庭,简直统御中国有史以来的家族生活……完全是建筑在农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在分析中国的村落集产制情况时,认为遍布各地的“张家村”“李家村”等村落上还残存着原始母权氏族共产社会的痕迹。这一分析(       
A.促使了思想界认清早期社会发展脉络B.消除了对中国社会进化认识上的分歧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D.完善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理论体系
2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规定,出巡官员进入巡察地域“入境三日内,将御史出巡禁约及皇帝有关敕谕誉黄刊刻,每一司道发十张,每一府州县各发十张,遍示城乡绅士人民。如不刊刻、不遍示,经都察院举劾,即以违旨论处。”清政府此举旨在(       
A.限制官员活动范围B.了解地方民情
C.扩大监察官员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
2024-01-30更新 | 10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洪武七年(1374年),皇侄朱桓在定远知县任上贪赃枉法,监察御史郑士元等人到定远县查访后认为朱桓之罪当诛,由于朱桓的父亲对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故朱元璋不想治朱桓死罪。而郑士元却据理力争,最终朱桓被处斩。这表明了(       
A.国家司法随意无序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明朝吏治腐败难治D.御史权势失去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调琴啜茗图》中的贵妇人眉毛弯弯,肌肉丰满,形态艳丽多样。宋《撵茶图》画中则突出对场景的描绘,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画面。这一风格变化反映了(       

《调琴啜茗图》(局部)                    《撵茶图》(局部)

A.商品经济持续繁荣B.审美观念根本改变
C.儒家思想深入发展D.制茶技术水平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元和二年(807年)至龙纪元年(889年),共有高级文官25人出任西川节度使,其中武元衡、段文昌、杜元颖、李固言等10人以宰相出镇成都,形成“硕德名儒”节度使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B.说明唐朝中枢机构出现异化
C.得益于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D.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和豆类,但不知道中东人种了小麦和豌豆。南美人学会如何栽培马铃薯和驯养羊驼,但也不知道在墨西哥或地中海东部又发生了什么事。中国最早驯化的是稻米、小米和猪。……从这些最早的出发点,农业开始传播。”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地理环境决定农业起源B.文明区域性阻碍物种传播
C.农业革命是同时发生的D.农业起源多元及独立发展
7 . 1932年,昆明市人口为14.37万人,1936年为14.2657万人,抗战前几年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而1937激增为20.5396万人,一年之后增加6.2万人,增长率为43%;到抗战结束时,昆明人口已近30万人,比战前增加了一倍。这从侧面揭示出抗战时期(     
A.正面战场形势日益恶化B.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
C.云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D.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同于乡村的变化,形成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近代城市从物质外观到文化样式上都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乡村的新局面。然而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城市的变迁不仅有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而且也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

——摘编自翟志宏《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从1120年到1142年,宋、金忙于战事,双方对建立榷场贸易的问题仅进行商讨。绍兴和议后的11425月,双方榷场贸易建立起来。宋金对峙时期,政府三令五申,不许民间过界买卖,但无法禁止,政府出面建榷场,顺应并承认民间经济交往。

——摘编自靳华《宋、金榷场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南方各省商人赴东北贸易始于康熙中叶的海禁开放后。如康熙四十九年,上海县上字73号商船“装载各客布匹、瓷器,货值数万金,由海关输税前往辽东贸易”;华亭县华字90号商船领有“县照及江南海关部牌,揽装茶叶、布、碗等货”“前往关东贸易”。康熙后期大量南方海商前往辽东半岛,乾隆以降南方海船到辽东贸易的数量大大增加,位于渤海湾西岸的锦州开始成为闽广商人贸易的重要港口。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副产品,从南方输入以棉布等手工业品为主。

——摘编自许檀《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与金榷场贸易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代前期江南与东北贸易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与清代前期影响区域贸易发展的因素。
10 . 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接受IMF的国际贷款援助的国家,必须在IMF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整顿和政治改革,受援国政府实行的重大政治、经济举措也都需要得到IMF的首肯。此规定(     
A.便利北约插手各国事务B.势必造成南北问题严重
C.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反映D.影响该机构作用的发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