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A.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B.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2 . 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     
A.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病”恶化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D.城市化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
3 . 截至2020年,我国果品产量达28692.4万吨,产值近2万亿。但是,我国每年有20%以上的果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0亿人民币。这说明(     
A.缩短生产地与消费地距离的必然性B.立体交通体系多样化是时代需要
C.发展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具有必要性D.急需加大食品保鲜防腐剂的使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波焦·布拉乔利尼(1380—1459)曾说:“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萨卢塔蒂(1331—1406)也认为:“上帝是以仁慈的目光注视着雅各那肥壮羊群的富裕财产的。”这些言论(       
A.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作了舆论宣传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凸显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点D.推动意大利积极寻找通往美洲的航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6世纪早期,廷巴克图大规模地复制书籍,复制书籍末尾的标签不仅注明书籍的题目和作者,而且包括手稿复制的时间和抄写本书的书记的姓名,有时甚至还有校对者和工人的全名。这反映出廷巴克图(       
A.成为西非地区的文化中心B.图书复制向专业化发展
C.积极参与传播伊斯兰教D.因学术交流而兴起和繁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7年3月之前,俄国的罢工人数估计有100万人,他们的口号是“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1917年,法国大约有29万人罢工,罢工的口号之一便是“打倒战争”;同年,德国的罢工人数约30万人,他们的要求是放弃兼并、缔结和约。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C.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D.改变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均肇始于此书。西方近代医学在整体系统思维方面远不及中国,中国医学不仅认为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者的统一、还特别强调天人之际即机体与整个宇宙大系统之间的和谐。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在诊断学和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临床学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东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对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之学的集大成著作。全书52卷,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62幅,载有药方11096个。李时珍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分类的基础上,依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分为62类。而且每药首标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此后依集解、释疑、正误、气味、主治、附方为序,次第展开。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一部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

——摘编自王锦贵主编《中国文化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特点,概括指出中医学与中药学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本草纲目》对中国传统中药学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尼罗河两岸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出于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性功能的考虑,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中心。古埃及民居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上下埃及筑造材料有所差异,下埃及主要以木材为墙基,上埃及多用卵石为墙基。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伟《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材料二   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相较于古埃及,古罗马人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微弱,各项设计直接和居民的财富挂钩,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摘编自李伟《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古埃及与古罗马民居文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埃及与古罗马民居文化的共同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如表为1898—1937年石家庄人口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用来说明(     
人口概况资料来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获鹿县官署对所属境内的在城及四关、四乡五路198村的男女老幼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人口调查统计。其中,石家庄村共93户,男女老幼共532人,较全县的‘村均人口数’要少138.17人”《获鹿县志》
“1903年,京汉铁路振头(石家庄)车站建成时,只有十几名员工和路警。随着正太铁路的建成,到1907年,共有铁路员工约2500人”“到1937年事变前的调查,石家庄总人口为63156人”《铁路与近代石家庄社会变迁》
A.石家庄发展为全国铁路交通中心B.近代交通变革引发社会变迁
C.交通进步改变了居民的生活观念D.中国铁路事业从石家庄起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