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2 . 2022年1月12日,四川遂宁桃花河遗址发现了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以及南方旷野遗址中罕见的动物化石等遗物,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桃花河遗址是一处原地埋藏的旧石器遗址。在考古工作中,原地埋藏的遗址难能可贵,“它保留了原生的信息,遗址地层也非常清楚、埋藏状况完好。这种保存完好的方式,把地质条件和地貌特点、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行为等文化信息融为一体。”下列项中,说法合理的是(     
A.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B.旧石器时代历史已通过考古成为了信史
C.对远古历史的研究还需有更多的史料支撑
D.该考古发现主导旧石器时代的历史研究方向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30年代初,鄂东工农银行和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上印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等字样。其史料价值是(       
A.研究土地革命的唯一材料B.反映红军长征的一手史料
C.近代银行兴起的佐证材料D.“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物证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1年发行的《戊戌奏稿》一书中收录康有为1898四月至七月间所上的奏疏。但有的研究者对这些奏折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们将书中收录的奏折与尚存于故宫的原件相比对,发现收入书中的奏折绝大部分经过作者事后的大删大改,甚至是重新写过。由此可见(     
A.史料互证有利于更全面理解历史B.官修史书更能够接近真实的历史
C.新材料研究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D.价值取向是选择史料的重要标准
2023-09-2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汉并天下”瓦当,制作于何时,人们有不同意见。20世纪60年代,陈直先生认为这是汉初刘邦兼并天下时所制造。20世纪90年代,刘庆柱先生结合多年来考古成果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瓦当最早应是出现于汉景帝时期,而迟至武帝时代,方始大量运用。2009年,辛德勇先生结合刘庆柱考古成果以及《汉书》有关武帝在元封三年开疆扩土的记载,认为这块瓦当最早出现于元封三年。据此可以得出(     )
A.《汉书》比60年代的考古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结论会随着史料的发现与研究而不断完善
C.研究《汉书》历史文献才能最终还原历史真相
D.考古发现必须和文献史料相结合方可得出结论
2023-03-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等4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如表为西汉《盐铁论》及张家山出土汉简《二年律令》中关于伤害马、牛行为的惩罚的相关史料。据表可知(     
文献史料   内容
《盐铁论·刑德篇》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
《二年律令·盗律》贼杀伤人畜产,与盗同法;犬杀伤人畜产,犬主赏(偿)之
《二年律令·田律》诸马牛到所,皆毋敢穿穽(陷阱),穿穽及置它机能害人、马牛者,虽未有杀伤也,耐为隶臣妾。杀伤马牛,与盗同法
A.出土文献记载更为可信B.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印证
C.历史真相依赖史学记载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还原历史
2023-08-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二部分提升小卷13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仅仅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晚了41年,该条约使清朝对疆域、边界的认识从漫无边际的“天下”向西方近代国界观念的转变,是中国疆域从传统王朝国家开始向主权国家转变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清朝边界观念是基于中国传统“天下主义”的“天下”“夷夏”。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由此可见,“天下主义”非但未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甚至自乾隆中期起还有强化的趋势。据此可知(     
A.历史真相因时代久远而模糊不清B.历史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和视角
C.历史结论需要依据现实加以修正D.史料的丰富扩充会影响历史的认知
8 . 下图是1857年11月14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的《广州全景速写》。英国记者不仅画出了城北要塞和遭到炮轰的内城督府衙门位置,还做出如下报道:“这种公开决裂是由于中国官员扣押本国罪犯而引起的……中方没有就违反英中条约,侵犯英方条约权利和对英国国旗的侮辱做出道歉。”对以上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图像史料难以还原真相B.绘画作品具有学术价值
C.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解释D.职业修养决定新闻内容
2024-04-1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咖啡世界史》(二)

杜君立

16世纪到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刚刚诞生的荷兰共和国依靠无可匹敌的海上战争力量和运输能力,成为横行全球的世界强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公司,在抢夺世界贸易的同时,也不断将新的征服地变成荷兰的殖民地。昂贵的咖啡无疑是最为诱人的商品,刚开始,荷兰人费尽周折,也只能从也门官府那里买到少量咖啡。咖啡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他们便像复制中国瓷器一样,也想能自己生产咖啡,从而打破也门的垄断。经过周密的策划,荷兰人终于将咖啡苗和种子偷运出摩卡,这些咖啡树苗和种子在荷兰的温室中生根,结果获得成功,咖啡这种稀有物种从此开始了走向全球的步伐。随着殖民势力的扩张,咖啡被荷兰殖民者扩散到印度洋沿岸的马拉巴和巴达维亚(即今天印尼雅加达)。18世纪20年代,荷兰人又将咖啡带到美洲。从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到牙买加、夏威夷,咖啡迅速成为当地的主要作物。

……

实际上,咖啡进入欧洲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这里也有一个神奇的故事。1570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土耳其人撤走时,遗落了一口袋咖啡豆。一个波兰人就用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欧洲第一家咖啡店。此后不久,意大利也刮起咖啡之风,不过当时人们称之为“伊斯兰酒”。与阿拉伯人初次邂逅咖啡时相仿,保守的天主教教士们认为咖啡是“魔鬼的饮料”,建议教皇克莱门八世禁止这种来自异教徒的饮料。但教皇并没有同意,他品尝后认为味道不错,并欣然为咖啡举行了隆重的洗礼。从此以后,咖啡在欧洲就正式登堂入室。随着荷兰咖啡大量流向市场,咖啡实现了彻底的欧洲化。

……

17世纪到18世纪的英国,恰逢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挡,咖啡的出现恰逢其时,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馆很快就成为城市文化的典型象征,“咖啡馆是公民的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的约翰·霍顿宣称,咖啡馆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咖啡馆给各色人等提供社交场合,富人和穷人、有学问的和没有学问的人,都在这里会面;它促进了艺术、商业和其他各种知识的发展”,“咖啡馆与大学一起,共同促进了有益知识的增进”。

伦敦著名的“罗杰咖啡馆”毗邻商业中心和证券交易所,因此常常成为很多商人聚集体闲的场所,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在交易所内无法取得的情报,咖啡馆犹如非正式的交易所。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咖啡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英国的社交形态以及政治和商业活动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今天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就起源于一家名为约翰逊的咖啡馆,而世界最大的保险商——伦敦罗依德公司同样从咖啡馆起家。

作为一种新事物,咖啡馆的出现催生了一种基于聊天、讨论、聚会和娱乐的社交新风尚。不仅是银行债券、股票交易、商业信息、新闻传媒等行业依赖于此,其他如作家、演员、剧作家、诗人、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也都趋之若鹜。从草根到精英,英雄不问出处,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这与现代互联网颇有几分相似。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说这话的巴尔扎克一生喝了5万杯咖啡,对他来说,几乎没有咖啡就不能工作。他曾经作过这样的比喻:“咖啡像引擎开动一样推动了我持续不断地进行写作。”


(1)荷兰人想方设法获取咖啡种子并培育咖啡,是因为
A.强大的海上战争力量   
B.无可匹敌的运输能力
C.拥有最大东印度公司   
D.受咖啡丰厚利润诱惑
(2)1570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土耳其人撤走时,遗落了一口袋咖啡豆。一个波兰人就用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欧洲第一家咖啡店。关于咖啡进入欧洲的这一故事
A.完全符合史实   
B.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C.完全不可相信   
D.属于一手史料,价值较高
(3)咖啡在欧洲开始正式得到认可,主要得益于
A.天主教会的支持   
B.咖啡产量大幅提高
C.巴尔扎克的推荐   
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4)在英国,咖啡馆成为城市文化典型象征是在
A.宗教改革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5)咖啡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英国的社交形态以及政治和商业活动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下列关于咖啡馆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B.催生了聊天、聚会的社交新风尚
C.促进经济、文化等信息的交流
D.直接推动了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2021-05-20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10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岳飞死后,其孙岳珂修书写道:“先臣之得罪,天下皆知其冤”;而宋高宗不仅禁绝有关岳飞的民间“私史”,在其委派秦桧之子主编的“官史”中对岳飞事迹亦多有篡改。

1.材料一所示现象足以说明(     )(双选)
A.作者身份对历史书写的影响B.“官史”不足为信
C.史学研究需注意史料的来源D.“私史”即为真相

材料二:元代,岳飞故事渐为世人熟知,但据统计,在元代杂剧中以岳飞为题材的剧目极少。清雍正帝更是下令将岳飞迁出明朝加祀的“武庙”。

2.材料二中所示现象,是元、清两代(     
A.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B.民族矛盾缓和的明证
C.思想文化繁荣的表现D.民族矛盾仍存的表现

材料三:乾隆年间,皇帝两次亲赴杭州岳飞庙拜谒,并多次派遣重臣致祭。《岳庙志略》称乾隆帝前来“每次必制诗章,褒扬忠孝”。

3.下列关于乾隆对岳飞态度较前朝骤变原因的推测,较合理的有(     )(三选)
A.昭彰天子圣德B.弘扬礼教观念
C.颠覆八旗制度D.拉拢汉族士人

材料四:1908年前后,陶成章创立“革命协会”,规定组织入会“最好是在岳庙里”,且需宣读誓文“誓杀鞑子,报我祖宗的大仇”。1940年,话剧《岳飞》于重庆上演,演出邀请英法美苏四国大使及其它国家使节,并各赠“还我河山”大字。

4.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两次“再塑”岳飞形象的缘由。
5.历史人物的形象,是“任人打扮的”吗?结合上述材料中对岳飞形象变迁的表述,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0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