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1 . 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史料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明)苏琰《朱锁疏》
A.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B.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D.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2 .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汉并天下”瓦当,制作于何时,人们有不同意见。20世纪60年代,陈直先生认为这是汉初刘邦兼并天下时所制造。20世纪90年代,刘庆柱先生结合多年来考古成果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瓦当最早应是出现于汉景帝时期,而迟至武帝时代,方始大量运用。2009年,辛德勇先生结合刘庆柱考古成果以及《汉书》有关武帝在元封三年开疆扩土的记载,认为这块瓦当最早出现于元封三年。据此可以得出(     )
A.《汉书》比60年代的考古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结论会随着史料的发现与研究而不断完善
C.研究《汉书》历史文献才能最终还原历史真相
D.考古发现必须和文献史料相结合方可得出结论
2023-03-2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等4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列是两位学者关于屯田制的研究。据此可知(       
研究资料研究结论
甲学者《魏志》建安元年许下屯田之后,“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曹魏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推动统一北方。
乙学者曹操《请增封荀彧表》在许下屯田后的第五年官渡之战时,曹操“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屯田制可能未解决军粮问题、未起到统一北方的巨大作用。
A.屯田对北方统一无影响B.历史解释主观随意明显
C.史学真相最终无法定论D.史料记载影响历史研究
4 . 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召开发布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再次震撼了世界。下列属于研究三星堆历史的一手史料的是
A.B.
C.D.
5 . 比利时地理学家奥特柳斯曾编绘《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图》。全图以山水为纲,以行省为地理单位,以中心城市为支点,展现了亚历山大帝国的辽阔盛景,甚至还绘出了印度洋上的帆船和“海怪”。从史料实证角度出发,该地图(     
A.因年代久远已无法真正揭示历史真相B.属于研究亚历山大帝国的第一手史料
C.为研究古代文明扩展提供了图像史料D.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仅仅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晚了41年,该条约使清朝对疆域、边界的认识从漫无边际的“天下”向西方近代国界观念的转变,是中国疆域从传统王朝国家开始向主权国家转变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清朝边界观念是基于中国传统“天下主义”的“天下”“夷夏”。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由此可见,“天下主义”非但未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甚至自乾隆中期起还有强化的趋势。据此可知(     
A.历史真相因时代久远而模糊不清B.历史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和视角
C.历史结论需要依据现实加以修正D.史料的丰富扩充会影响历史的认知
21-22高一上·上海浦东新·期中
名校

7 . 2016年,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桊简为秦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秦二世胡亥究竞是密谋还是奉诏即位,再次引起学界关注。为探讨史事真相,篙研读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12年,始皇下令“坑儒”,扶苏(始皇长子)进谅,被斥至上郡做监军.公元前210年,始皇病危,下令扶苏回咸阳,令未发始皇便卒于沙丘。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

——改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始皇帝驾崩,天下百姓悲痛万分,(公元前209年)联(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

--改译自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

材料三:始皇东巡卒于沙丘。此前,长子扶苏先已谪罚到上郡做监军,当时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做军队中事务的。扶苏被派到军队中做监军,就表示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假造诏书等事不足信。

——改编吕思勉《秦汉史》(1944年)

1.材料一的出处,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成汉
2.区分材料性质:上述材料中源于传世文献的是①________,源于考古实物的是②_______,源于后世史家著述的是③_______(填写材料编号)
3.梳理材料脉络:按时序列出材料中“二世即位”的关键信息。

4.辨析上述材料,判断其分别支持“即位说”还是“篡位说”。
5.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二世即位”之谜?说明理由。
2022-11-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顾颉刚先生对《白话本国史》评论:“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通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吕思勉先生指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上述言论对当前史学研究的重要启示是(       
A.应当增强收集和保存史料的思想意识
B.原始记载史料的真实性远大于后世学者对其整理与分析
C.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学者个人见解,才能弄清历史本来的真相
D.历史研究应秉承客观理性原则打破框架束缚做出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和判断
9 . 以往学界将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与甲午战争的失败,或归结为中国封建制度抵不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或为清廷内部党争,或为中日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相差悬殊。但学者孔祥吉认为上述分析不足以使人信服。他用许多史实说明北洋海军实力强于日本,进而通过考察和分析受李鸿章极为倚重的北洋海军灵魂人物罗丰禄的思想、精神面貌、实际行动,得出了“罗丰禄等李鸿章身边的幕僚缺乏勇于奉献、精忠报国的气质”,以致“将整个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军”,“使清廷苦心经营的近代化舰队,化为乌有,有志之士无不为之扼腕痛心”。对上述内容表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和视角B.历史结论要依照现实加以修正
C.多重史料相互印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D.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的多样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其在清代的主要形象是“忠君”。但自民国以来,知识分子逐渐着重宣传其“爱国”的形象。尤其是抗战时期,构建出了秦良玉”民族英雄”的形象,并在诗文、戏剧、影视中出现了“秦良玉抗倭”的事迹。然而有学者翻阅史料,发现无论是《明史》《四川通志》《石厅志》等史志文献,还是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均未见其抗倭事迹。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统治阶级会根据自身需要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重新构建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无法获取历史的真实面目
C.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历史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D.时代会赋予历史人物以特别的价值,但历史真相不会改变
2023-03-2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选考仿真密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