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28 道试题
1 .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英法美等国是否可以享有?说明理由。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4-04-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 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 8 29 日)

材料二 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 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 4 17 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 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 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 惩办。

——《辛丑条约》(1901 9 7 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 来的危害。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诏曰:“天下大定……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为限……”

……七年春正月甲戌,都督佥事王简、王诚、平章李伯升屯田河南、山东、北平……是月,平阳、太原、汾州、历城、汲县旱蝗,并免租税……五月丙子,免真定等四十二袆府州县被灾田租。辛巳,赈苏州饥民三十万户。癸巳,减苏、松、嘉、湖极重田租之半。六月,陕西平凉、延安、靖宁、鄜州雨雹,山西、山东、北平、河南蝗(蝗灾),并蠲(免除)田租。

……(洪武十三年)秋八月,命天下学校师生,日给廪膳(指官府发给银粮补助生活)。

——摘自《明史》

材料2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3   在整个西方国家中,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立法历史最久,实施最早,由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直到本世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才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形成“福利国家”。概括起来,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大类。在社会保险方面包括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

4)工伤保险。

5)失业救济……在生老病死、伤残孤寡、教育就业失业等各个领域,均有促进、鼓励、保险、赔偿、补贴及救济等各项配套立法。它以社会承担为主,三分之二的开支由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种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其他三分之一由政府和慈善机构负责。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1)依据材料1,归纳明太祖在民生方面的举措。
(2)依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3)依据材料3,归纳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022-08-1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高考术语及应对
4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2-06-23更新 | 747次组卷 | 24卷引用:货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541日,蒋介石在贵阳与各报记者谈话中说:“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故目前吾国唯一急要之问题,乃为如何挽救此已就崩溃之国民经济,而使人民获得相当之生活?为如何解决货弃于地而民困之矛盾可耻的现象,而谋国民经济之发展?”“……须有一个运动继生活运动而起,其名为‘国民经济之建设运动’。此国民经济与你的,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事业为宗旨,而已革除苛捐杂税,减免出口税,与要求新宪法之实施,禁止纸币之乱发,为建设国民经济之初步。”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并归纳其内容。
(2)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积极作用。
2021-08-2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17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7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09-11更新 | 428次组卷 | 37卷引用:四川省峨眉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输出凿井技术、丝绸、漆器、杏、
铁器、冶金技术、梨、养蚕技术
输入汗血马、音乐、舞蹈、胡萝卜、
核桃、芝麻、佛教、葡萄、苜蓿

——据七年级华师大版教材《汉朝的中外交流》整理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耶稣会士把一些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还以通信方式向本国广泛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新发现的中国文化,不论对其解释是否正确,却向法国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武器。               

——选自《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三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交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唯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化是唯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辩。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会》

材料四 图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五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也不能没有世界。中国人一方面以不丢失主体性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西学,一方面也凭借自己的东方意识和文化智慧扩大了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固然帮助中国人度过了不少难关,但世界性的和平眼光也使中国人看到了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前景。

——张新民《千年中外交流史的总结与回顾》(2006年)


(1)据材料一表格归纳汉朝中原地区经丝绸之路“输出”“输入”的主要差异。如上图所示陆上丝绸之路断续存在了1600多年,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特点。与西欧相比,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有何“民族特色”?
(3)请指出图4中A、B、C处应呈现的内容。归纳这三个历史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
(4)你如何认识材料五作者的观点?
2021-08-17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高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俄、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6年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

材料二   苏联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2819321937
机器制造业422
拖拉机422
电力1073
石油322
553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分析这些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在此期间,亚当·斯密的思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苏联工业化的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了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1%,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灭亡的思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人何以异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浃(融洽),而野蛮不能也。” 为此他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中华法系。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目的)”,那这种法就是“善法”、“良法”。 他认为,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之手,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政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1)据材料,归纳概括梁启超有关“法治”的基本观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