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过去因战争和政治等原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其经济潜力的欧洲,现在终于有机会弥补过去的不足了。欧洲大陆(无论东欧和西欧)普遍存在着重建新欧洲的决心和从20世纪30年代的愚蠢行径中吸取教训的心愿。1950年后的大约30年里,欧洲人(主要是西欧)年均收入的增长额相当于以前一个半世纪增长额的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确令人吃惊。美国中央情报局1960年和197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欧洲共同体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比美国还大,为苏联的两倍。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每天要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战败后被炸为废墟,但是呢,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与日本迅速崛起的共同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欧与日本崛起对国际社会造成的影响。并谈一谈促使一个国家崛起的主要因素。
2023-01-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具重要意义的双边关系,一个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将使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受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出洋谋生者渐多。咸丰八年(1858),中美商订《天津条约》时,美方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在美派遣领事,以便照料侨民,谭以中国“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美代表告之中国侨民数已不下数十万,且部分侨民“卒皆富有,似颇有保护价值”。谭曰:“大皇帝抚有万民,区区浪民,飘流海外,何暇计及。大皇帝之富,不可数计,何暇与此类游民计及锱铢?”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时期清王朝外交行为的认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成就?

材料三   30年来,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63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会议中心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中美关系发展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两国元首谈合作、谈发展,谈维和、谈伊核,特别是谈到了中美双方的敏感问题——南海、台湾、朝核等问题,双方坦诚相见、真诚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中美双方的政治互信、经济互信和军事互信……从庄园漫步到瀛台夜话,从私人晚宴到共见记者,近年来,中美两国元首不仅私人感情步步加深,两国关系也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推动当今中美两国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03-1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四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君主认同、王朝认同与文明认同三个方面。其中,君主认同是指对在位专制君主的认同;王朝认同是指对维系君主统系世代相承的王朝的认同;文明认同是指对超越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一中国的认同。这三者是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也是考察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基本视角。

——摘编自张禄佳、郑流爱《国家认同:一种教材分析的视角》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紧迫的民族危机下进行的。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国人从开始接受“民族国家”而不是某一个家族的“天下国家”开始,逐步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意识逐步觉醒,直到将民族国家认同变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表现出惊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摘编自余洋《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的民族国家认同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认同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近代中国国家认同思想内涵转变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从“发展历程”“现时价值”等角度,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2023-01-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以下材料:

发展,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从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已相当大。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斯塔夫里职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3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将“一带一路”战略放在发展的最前沿。“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人民日报网

20175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是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带一路”的合作范围:重点面向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

“一带一路”过去4年的成绩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人民日报》2017515日(第一版)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开辟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潜在的可能”在中国古代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3)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疑虑,称其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2022-02-2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秦朝历史是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的存在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关于长城,人们有不同的认识:①有人认为长城是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的见证,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②有人认为长城是秦始皇暴政的见证,成为秦朝骤亡的原因。

——根据葛剑雄《长城的价值》、贾谊《过秦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2)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7 . 中国古代的政治机构及职权常常因时而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绪万端,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卷1《政体》

材料二   今阁臣贵重,地望之隆崇,眷注之殊特,百僚不敢望焉。是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矣。朝绅士庶莫不指曰“某相公”,是无宰相之制,并有宰相之名矣。

——王元翰《王谏议全集.疏草》

材料三   在奏折数量激增的形势下,乾隆已不可能像康熙和雍正那样亲自处理每一件奏折……所以,乾纲独断的乾隆帝,就需要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机构来辅助自己处理奏折。内阁要负责题本和奏本的处理政务繁忙,且保密性差,不适合机要奏折的处理。军机处办事强调保密,入值者均为皇帝所倚重的亲信大臣。所以,军机处被皇帝选中,承担起了协助皇帝处理奏折的职责。由此,军机处得以涉足清王朝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宋希斌《论清代军机处的创立及其正规化》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宰相有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央机构的运行。
(2)材料二中的“相公”是指哪一机构的官员?归纳作者的观点。材料反映的是普遍现象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机构(职权)演变的认识。
2021-09-0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回顾和反思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深刻的镜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1917年9月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一文中,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通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21年3月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50卷

材料三   当时不加紧工业化是不行的。从1933年起法西斯的威胁就在迅速增大。一我国人民用它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实力粉碎了法西斯。要是没有工业化,我们面对法:西斯就会手无寸铁。

——戈尔巴乔夫

材料四   一方面,仍然要依靠斯大林的农业体制,即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这三大支柱……另一方面,则要依靠他所发动的开垦荒地和扩大玉米播种面积两大措施。

——柳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概括这些措施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待农民私售粮食的态度,反映了经济政策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面对法西斯迅速增大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什么建设方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方案的得与失。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的认识。
2021-09-0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悠久的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自宋代白鹿洞书院学规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教育教学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认为教育改革在变法中有何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得出这一认识的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该教育方针的时代背景,并就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新高考改革配套方案,谈谈你的看法。
2021-08-2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饼,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像家知识分子眼界大开,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

——摘编自《“县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有人总结了译书人身份的变化:“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传播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变化特点。根据译书人的变化,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所围绕的主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学东渐”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