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中,有一组叙述墓主生平的出行壁画,其中一幅的配图文字为举孝廉时。见下图。


材料二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频频出现在汉墓的壁画上。山东孝堂山东汉石祠孔子见老子的壁画就是代表之一。见下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可以印证汉代哪些历史现象?请结合村和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予以简要说明。
(2)同一则史料用于研究不同的对象时,既可能是一手史料,也可能县二手史料。请以材料二的图3壁画为例,论证这个观点。
2021-07-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史记》记载秦始皇廿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但司马迁未列郡名,导致后世众说纷纭,到1948年谭其骧先生在《秦郡新考》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时人以为盖棺之论。然而,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传世文献前所未闻的“洞庭”和“苍梧”二郡,而无“黔中”和“长沙”,并明确记载“苍梧”郡是秦始皇廿五年设立,当必为秦三十六郡之一。2007年入藏的岳麓秦简又贡献了个前所未闻的“江胡郡”。这说明
A.历史研究对象的长久性造成了史实真相的不确定性
B.历史学追求的是总体的变化规律,而非史实的纯粹
C.历史研究是一个随新史料的发现而动态变化的过程
D.史学家必须获取新的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实的真伪
2021-04-23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1届高三4月选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了大量文物(汉金花球串饰-广西合浦出土,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浙江余姚出土),这些文物的史料类型为(     
A.图像史料B.文献史料C.口述史料D.实物史料
2022-09-2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农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旅行家马可·波罗讲述了他的东方见闻,并被小说家鲁斯梯切诺笔录成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马可·波罗行纪》。书中详细地叙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基本符合事实。但由于书中的夸大成分,有学者持怀疑态度。关于《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解释合理的是
A.口述史料的主观性使其缺乏真实性B.看其总体上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
C.夸大其词的笔录失去了史料的价值D.历史研究要大胆假设如无实证自圆其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学术界根据大批16世纪西方传教士留下的文字、1570—1870年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78种英文版论文和专著、以及当时欧洲各国的杂志——如:欧洲主要英文媒体《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杂志》《手艺人》等刊登的关于科举制的大量文章等史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对近代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但著名学者侯建新教授却认为:“科举制度后来虽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因此不能得出英国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的结论”。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A.侯建新教授是学术权威,我们应该遵从其观点
B.应该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投票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C.只要找到更多的一手史料并借助大数据技术,这一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D.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对材料进行考证和解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咖啡世界史》(二)

杜君立

16世纪到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刚刚诞生的荷兰共和国依靠无可匹敌的海上战争力量和运输能力,成为横行全球的世界强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公司,在抢夺世界贸易的同时,也不断将新的征服地变成荷兰的殖民地。昂贵的咖啡无疑是最为诱人的商品,刚开始,荷兰人费尽周折,也只能从也门官府那里买到少量咖啡。咖啡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他们便像复制中国瓷器一样,也想能自己生产咖啡,从而打破也门的垄断。经过周密的策划,荷兰人终于将咖啡苗和种子偷运出摩卡,这些咖啡树苗和种子在荷兰的温室中生根,结果获得成功,咖啡这种稀有物种从此开始了走向全球的步伐。随着殖民势力的扩张,咖啡被荷兰殖民者扩散到印度洋沿岸的马拉巴和巴达维亚(即今天印尼雅加达)。18世纪20年代,荷兰人又将咖啡带到美洲。从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到牙买加、夏威夷,咖啡迅速成为当地的主要作物。

……

实际上,咖啡进入欧洲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这里也有一个神奇的故事。1570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土耳其人撤走时,遗落了一口袋咖啡豆。一个波兰人就用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欧洲第一家咖啡店。此后不久,意大利也刮起咖啡之风,不过当时人们称之为“伊斯兰酒”。与阿拉伯人初次邂逅咖啡时相仿,保守的天主教教士们认为咖啡是“魔鬼的饮料”,建议教皇克莱门八世禁止这种来自异教徒的饮料。但教皇并没有同意,他品尝后认为味道不错,并欣然为咖啡举行了隆重的洗礼。从此以后,咖啡在欧洲就正式登堂入室。随着荷兰咖啡大量流向市场,咖啡实现了彻底的欧洲化。

……

17世纪到18世纪的英国,恰逢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挡,咖啡的出现恰逢其时,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馆很快就成为城市文化的典型象征,“咖啡馆是公民的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的约翰·霍顿宣称,咖啡馆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咖啡馆给各色人等提供社交场合,富人和穷人、有学问的和没有学问的人,都在这里会面;它促进了艺术、商业和其他各种知识的发展”,“咖啡馆与大学一起,共同促进了有益知识的增进”。

伦敦著名的“罗杰咖啡馆”毗邻商业中心和证券交易所,因此常常成为很多商人聚集体闲的场所,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在交易所内无法取得的情报,咖啡馆犹如非正式的交易所。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咖啡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英国的社交形态以及政治和商业活动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今天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就起源于一家名为约翰逊的咖啡馆,而世界最大的保险商——伦敦罗依德公司同样从咖啡馆起家。

作为一种新事物,咖啡馆的出现催生了一种基于聊天、讨论、聚会和娱乐的社交新风尚。不仅是银行债券、股票交易、商业信息、新闻传媒等行业依赖于此,其他如作家、演员、剧作家、诗人、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也都趋之若鹜。从草根到精英,英雄不问出处,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这与现代互联网颇有几分相似。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说这话的巴尔扎克一生喝了5万杯咖啡,对他来说,几乎没有咖啡就不能工作。他曾经作过这样的比喻:“咖啡像引擎开动一样推动了我持续不断地进行写作。”


(1)荷兰人想方设法获取咖啡种子并培育咖啡,是因为
A.强大的海上战争力量   
B.无可匹敌的运输能力
C.拥有最大东印度公司   
D.受咖啡丰厚利润诱惑
(2)1570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土耳其人撤走时,遗落了一口袋咖啡豆。一个波兰人就用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欧洲第一家咖啡店。关于咖啡进入欧洲的这一故事
A.完全符合史实   
B.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C.完全不可相信   
D.属于一手史料,价值较高
(3)咖啡在欧洲开始正式得到认可,主要得益于
A.天主教会的支持   
B.咖啡产量大幅提高
C.巴尔扎克的推荐   
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4)在英国,咖啡馆成为城市文化典型象征是在
A.宗教改革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5)咖啡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英国的社交形态以及政治和商业活动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下列关于咖啡馆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B.催生了聊天、聚会的社交新风尚
C.促进经济、文化等信息的交流
D.直接推动了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2021-05-20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8 . 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召开发布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再次震撼了世界。下列属于研究三星堆历史的一手史料的是
A.B.
C.D.
21-22高一上·上海浦东新·期中
名校

9 . 2016年,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桊简为秦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秦二世胡亥究竞是密谋还是奉诏即位,再次引起学界关注。为探讨史事真相,篙研读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12年,始皇下令“坑儒”,扶苏(始皇长子)进谅,被斥至上郡做监军.公元前210年,始皇病危,下令扶苏回咸阳,令未发始皇便卒于沙丘。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

——改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始皇帝驾崩,天下百姓悲痛万分,(公元前209年)联(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

--改译自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

材料三:始皇东巡卒于沙丘。此前,长子扶苏先已谪罚到上郡做监军,当时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做军队中事务的。扶苏被派到军队中做监军,就表示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假造诏书等事不足信。

——改编吕思勉《秦汉史》(1944年)

1.材料一的出处,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成汉
2.区分材料性质:上述材料中源于传世文献的是①________,源于考古实物的是②_______,源于后世史家著述的是③_______(填写材料编号)
3.梳理材料脉络:按时序列出材料中“二世即位”的关键信息。

4.辨析上述材料,判断其分别支持“即位说”还是“篡位说”。
5.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二世即位”之谜?说明理由。
2022-11-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中国古籍没有类似今天标点,汉代出现断句“、”和“?”,称之为句读,宋代出现了“,”“。”。正因为如此,《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孔子的人本主义观念。但唐代韩愈却认为末句当断为“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样变成了既问人,又问马,并说“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上述现象表明
A.不同的历史史料,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B.阶级立场的不同,对人物的评价会有区别
C.同一历史事件,因理解角度而至解读不同D.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应尽可能多占有史料
2022-04-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