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开放·交流·合作
①开元初,栗田(日本使臣)复朝,请从诸儒受经⋯⋯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官职名称),多所该识(掌握众多学识),久乃还。——《新唐书》

②榆林窟壁画《玄奘西行求法》

③在印度尼西亚打捞的一艘唐代商船中,发现的带阿拉伯人像的长沙窑瓷器
(1)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上述史料概括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概述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章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3)依据材料,概括曾国藩的主张。
序号事件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2020年,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召开
(4)从上表中任选两个事件,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对主题进行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中、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这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3 . 争取中华民族独立

材料一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851年—1864太平天国运动建立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曾颁布《资政新篇》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末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依据材料一,提炼上表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主题,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加以分析。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领导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抗战。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团结各党派、各政治力量共同抗战这一重要决策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形成了全民抗战所必需的国内团结形势。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随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并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策应。特别是在战争相持阶段,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领导人民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了超过60%的日军力量及绝大多数伪军,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还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地区,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据统计,在全面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7万余人,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

——摘编自唐红丽《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23-01-2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其课税对象一是田(纳粟或稻),二是户(纳绢或麻),三是身(纳绢或布代役)。天宝年间,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这样,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为此,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一律编入现在居住的州县户籍,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具体表现为依户等高低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季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发谕旨,将全国丁税总额基本加以固定,以后滋生人丁,永远不再征税。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解,称为“摊丁入亩”制度。与此同时,又陆续将匠班银、盐钞银、渔课钞等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摊丁入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而且“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平均了赋役负担,较为公平合理。清初以来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得以统一,南北方的赋役负担渐趋平衡,无地少地的佃农、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等基本上摆脱丁银的“赔累”,负担减轻,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此后,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成为清王朝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不同,分析两税法推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影响。
5 .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

材料一       1944109日,我们(丘吉尔一行)抵达莫斯科……我说:“要想让俄国在罗马尼亚占据九成的优势,英国在希腊占有九成的发言权,英国和俄国应该做些什么?”我在半张纸上写道:(见右)。斯大林表示赞同。
……
(东线苏军)把那条宽广的战线打出了众多相连的断口,我们(指英美)在西面的战场到达了德国的边界。……三国(雅尔塔)会议即将开始,在此之前的战局就是上面这样。
罗马尼亚
俄 国……90%
其他国家 ……10%
希腊
英 国……90%
(与美国一致)
俄国 ……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亚
俄国 ……75%
其他国家 ……25%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曾指出苏联“及时参战(指苏联打败德国后对日宣战),有助于美国进攻日本本土计划的实施。”(雅尔塔会议中)罗斯福在远东问题上,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手段,牺牲他国权益使苏联了却夙愿【注1】以换取苏联既对日宣战,又支持亲美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达到维持美、苏两家在远东的战略均势。

——摘编自刘同舜《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苏联提出租借中国旅顺和大连、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由中苏共管等条件。

材料三   关于联合国投票表决权的问题尚未解决,为此在雅尔塔会议上争论不休,都想在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多占席位。苏联要求其两个加盟共和国,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也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丘吉尔把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国殖民地)列入联合国的创始国,而罗斯福反对。经过斡旋,最后同意了苏联在联合国享有三票的提案。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投票程序事项的决议问题,实质上大国都拥有否决权。

——摘编自陶军《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尔塔会议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三,说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022-07-1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罗马帝国的东方丝路贸易通过陆路和海上的不同路线进行。当时罗马商人主要依靠通往帕提亚(也称安息)和中亚的陆路和红海、波斯湾到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海路获得东方货物。一般来说,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亚洲东南部、中国和印度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丝绸大量产自中国,上好的香料产自东南亚,胡椒粉来自印度。除了香料之外,印度还出口棉织品以及珍珠、珊瑚和象牙。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首饰、手工艺品、装饰物、香水、青铜制品、羊毛和亚麻制品、陶器、铁制工具、橄榄油、葡萄酒和金条、银条等也在丝路上流动。

——摘编自裔昭印《论早期罗马帝国的东方贸易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东方丝路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戴维斯认为英国在16601770年代发生了以外贸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商业革命”。16601700年国内产品出口为0.6%、进口为1.5%;1700-1750年国内产品出口为2.7%、进口为1.2%。18世纪70年代初,英国出口到美洲、非洲、印度及远东等“新市场”的产品,比世纪初增加了近8倍。从出口结构看,1701年毛制品出口200万英镑,占出口总额的1/4以上,1770年达到400万英镑,占出口总额的1/41/3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60—1770年英国“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工业化传播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美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通过打破国内贸易壁垒,以及废除阻碍技术发明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行会,为西欧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准备。在大陆上,最早的工业中心是比利时,那里的煤炭、冶铁、纺织、玻璃以及军火业在19世纪早期欣欣向荣。与此同时,法国也开始了工业化。到1830年,法国企业雇佣了大约1.5万名英国技术工人帮助法国建立起机器纺织工业与冶金行业。到19世纪中叶,特别是在冶金行业中,法国工程师和发明家的改进与发明取得了巨大功效。其后的一个世纪里,铁路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

——摘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推动19世纪中叶欧美工业化进程的因素。

材料四   据统计,目前占世界人口97%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世界3%的专利,而占世界人口2.5%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97%的专利。专利占有的不对称,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不但不会缩小,反而很可能将越拉越大。

——摘编自霍剑《专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负面效应法律研究》(2011年)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世界专利占有现象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丝绸之路。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

材料一 “凿空”一词,《辞源》《辞海》等辞书均作“开通道路 解,其所据有三∶一是《史记集解》,“苏林曰∶凿,开;空,通之也,骞开通西域道。”二是颜师古注《汉书·张骞传》,“空,孔也。犹言始凿其孔穴也。”三是司马贞《史记索引》,“谓西域险厄,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也。”

——摘编自星汉《“凿空“别解》

材料二   公元前994年,周穆王成为打通中原与西域道路的第一人。《穆天子传》一至四卷记述了周穆王从宗周出发,北征犬戎,继而出雁门,入河套,祭河伯,登昆仑,会见西王母,狩猎大旷原,然后返回宗周的经历。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远至今新疆天山一带,已为周朝势力和影响所及。因此,长期认为中西交通由张骞“凿空”的说法(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也应该得到纠正。

——摘编自王天海《周穆王凿空西域三千年祭》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关于“张骞凿空西域”的不同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典籍

相关记载

《汉书·西域传》“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葡萄、苜蓿归种。”
《续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成皆竞为之。”
《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其国人商贩京师(平城),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琉璃制造工艺始于埃及。)
《新修本草》唐王朝首次增录自西域及印度的药材,如密陀僧、郁金、安息香、龙脑香、胡椒等。
《医典》(阿拉伯“医学之父”阿维森纳,成书11世纪初)阿维森纳明确指出有17味草药从中国进口,其中包括细辛、姜黄、桂枝、肉桂(原文称之为“中国树”)、中国药用大黄等。
《马可·波罗游记》京兆府(西安)这座城市工商业繁荣,盛产丝,能纺织各种全锦丝绢……在城市西边,有许多偶像教徒(佛教徒),还有一些信奉聂思脱里派基督教的突厥人和萨拉森人(阿拉伯人)。
《元史·世祖纪三》“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职官称谓),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6-02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人口迁移与文化融合。

近代以来国际移民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见下表∶

时期

基本情况

1500-1800年这时期国际移民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国际移民的明显后果是欧洲人在非洲、亚洲尤其是美洲占据了许多地方。
1800-1914年据某社会学家统计,1846-1924年间,欧洲移民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英国是向外移民最多的国家。19世纪中叶黑人奴隶制取消后,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和印度的契约劳工制。高二历史试卷第8页(共10页)时期基本情况
1914-196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欧洲向外移民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各个大国对外来移民的排挤和歧视减少了国际移民的数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常的经济移民基本停止,但政治性移民则空前增加。例如,二战后,因战争期间被德、意、日强行迁移的苦役劳工返回祖国,参战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殖民体系瓦解后,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等等。
1960-2004年人口的跨境移动是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欧洲的向外移民在世界移民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向外移民中的份额显著增加。从70年代开始.劳工合同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大批劳工移民到海湾国家,很多移民从亚洲、南美洲迁移到美国和加拿大。到了80年代,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国际移民的特点。
2022-06-02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协约国一方兵力损失惨重,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到前线参战,英法将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大批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5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11月,相继有14万华工远赴欧洲。

按约定,赴欧华工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工作。在19178月中国对德宣战后,法招华工也开始被派往前线,负责运送弹药、修缮工事。在欧洲战场上,华工超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1918年一份来自英国陆军部的报告评价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摘编自杨程屹《中国劳工:被遗忘在欧洲的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大量招募华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赴欧的历史影响。
10 . 白银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明王朝是以国家权力对编户的控制为基础的,这种控制以“画地为牢”的里甲制为基础,以“配户当差”的方式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难以维系国家统治秩序。原有大户负担重,小户负担轻的佥派差役原则,实际往往演变为佥派中农、贫农负担差役。此外,明中期以来,官豪之家纷纷求田问舍,广置田产。面对这种现象,地方官员采取种种权宜变通措施,朝着利用白银货币作为核算和支付手段的方向发展。根据史书推算,这一时期国内的年均白银产量大约三万两左右,而一艘马尼拉大帆船的载银额度,可达四十余万两。

材料二   随着赋役制度调整的完成,大量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进入政府资源运用领域,改变了整个赋税财政体系的运作机制,使明朝政府财政货币化。在这一变化下,国家各种财政收入最后都以白银形式进入国库,国家财政的支出,如:官俸、军费、佥募劳役等,都以白银形式支出。这种以白银为运作手段的治理方式与依赖控制人身关系来运作的治理是不同的。如:明代初期作为征收赋役依据的黄册,“户”的内容主要记载男女人口和财产构成。到了万历年间,作为征收赋役依据的实征册,“户”下的登记内容是土地财产和税额。到了清代,一户可有两千余人(这时的户明显不是一个家户)。这时,国家不必控制具体实在的家户,继而提供了国家与社会之间产生各种中介力量的空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交往和组织的可能性,维持社会稳定更多是通过乡村中的礼仪秩序和王朝正统的文化象征。

——摘编自侯旭东、甘阳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代中期的社会现象。
(2)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明清时期“白银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理解。
2022-03-17更新 | 44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