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指专务耕战)而得官爵……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


(1)材料一中的思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体现?其“利禄官爵”的调整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太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延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政治现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玄之争“科玄之争”缘于19232月学者张君动在清华大学作的《人生观》讲演。他认为,人生观为主观的、综合的,起于直觉,体现自由意志与个性;而科学为客观的、分析的,重因果规律与事物的共性,故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解决人生观问题唯赖玄学。同年4月,丁文江在《努力》上发表《科学与玄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力斥其非。其后,胡适、陈独秀等人均参与论争。

张君动极力推崇中国古代宋明理学,指出在人欲横流之际,“诚欲求发聋振聩之药,惟在新宋学之复活”“若夫心为实在之说,则赖宋明理学家而其说大昌,真可谓其功不在禹下者焉”。

胡适主张“拿科学作人生观的基础”,“殊不知,我们若不先明白科学应用到人生观上去时发生的结果,我们如何能悬空评判科学能不能解决人生观呢?”“在那个自然主义的宇宙里,天行是有常度的,物变是有自然法则的,因果大法支配着他——人——的一切生活,生存竞争的惨剧鞭策着他的一切行为

——这个两手动物的自由真是有限的了"。

陈独秀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对张君劢提出的包括“大家族主义与小家族主义”等在内的九项所谓科学无法解释的人生观,逐一作了说明。其中,针对财产公有私有制度一项,他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同着手,依次说明矗立其上的人们财产观念的演进。

——摘编自李直轩《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


(1)“科玄之争”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引发的?
(2)“科玄之争”的兴起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哪些特点?
2023-10-07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村大墓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

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下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
4 .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4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二   15001700年欧洲人口10万以上城市统计表

人口数1500年城市数(名称)1700年城市数(名称)
10~20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20~400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特斯丹)
40万以上02个(伦敦和巴黎)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史》


(2)阅读材料二,归纳1500-1700年欧洲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

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启蒙思想来源的特点,简述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发展历程的影响。
2021-02-1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教化与基层管理

材料一   “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员,类似于“清官”。班固《汉书·循吏传》为西汉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位官员立传,下表依据《汉书·循吏传》列出了其中四人的事迹。


材料二   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迫成为佃户或者流民,“沙县贼陈政景……纠清流贼蓝得隆等攻汀州城”。在武力镇压的同时,王阳明意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认为社会秩序的治理必须加强德治,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于是颁布了《南赣乡约》。王阳明在《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从相关县志中可窥见其治理成效,如瑞金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物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摘编自赵炎溪《王守仁的(南赣乡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循吏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形成相关特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的原因及影响。
2020-11-07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饮食文化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0-07-09更新 | 11441次组卷 | 63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2届高三保温卷历史试题
8 . “人”的思考,“人”的探索,“人”的保障。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自愿追求邪恶的东西或者他认为是邪恶的东西。宁愿为恶而不愿为善,这不是人的本性;当一个人被迫在两个恶之间选择时,没有人会在可以选择较小恶的情况下选择较大的恶。”

《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依据材料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思想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他们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材料二



(2)世界地图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反映,材料二是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请说明:与TO地图相比,《双半球投影世界地图》有何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第八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八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八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

第九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

第九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第九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3)根据所学判断材料三出自哪部文献,依据材料分析该文献在“人”的保障方面的特点。。
2021-03-08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黄河、长江流域的人们曾长期使用海贝、青铜块等生产或生活资料的实物作为交换的媒介。到春秋时代,诞生了最早的铸币。秦始皇用秦国的半两钱统一全国的货币。汉承秦制,但钱的实际重量越来越轻。汉武帝时期,政府正式推行五铢钱,之后不允许各地自由铸造钱币。五铢钱仍是一种纪重钱币(注:钱体上铸有标明钱币重量文字的钱币),其纪重体系历经700多年。唐高祖时期,唐朝铸行了‘开元通宝”铜钱,成为名副其实的计数钱币,被后世看做钱币的标准。唐朝以后,“通宝、元宝”等各种以“宝”为文的钱币一直延续使用。宋朝,首创了纸币,形成以铜为主,多元化的钱币。元朝推行纸币,不再允许使用铜钱。明朝初年推行钱钞并行制度,到中期以后,改为银钱并行制度,成为近代银两制度的源起。清承明制,实行银钱并行制度,不准使用纸币。

——摘编自中国钱币博物馆介绍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的特点。

材料二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宣怀在《条陈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设立“商办银行”的主张:“臣帷银行者,商家之事……请简派大臣,遴选各省公正殷实之绅商,举为总董,号召华商,招集股本五百万两,现在京都、上海设立中国银行,其余各省会口岸,以次添设分行,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经理……各省官司向银行借贷,应照西例,由,总行禀明户部批准,以何款抵还,方能议定合同。” 1897年,华资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设立。

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明令“凡有设立银行号者,仰即转饬遵照办理可也”。 从1912年至1927年,新设银行总数达185家。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新设华资银行达128家。虽然商业银行在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但在资产和市场业务方面,政府银行占据明显的优势,它享有其他银行不具备的特权,又得以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新中国成立后“限制私营行庄的信用扩张,禁止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合作组织、学校、人民团体等到私营行庄(银行、钱庄)存款,以控制其资金来源;禁止行庄发行本票以控制其信用创造”。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王春宇《我国民间借贷研究》


(2)阅读材料二,概括我国近现代政府对商办银行的政策,结合所学分析其相同原因。
2021-02-14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英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晚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于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据材料二,概括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2021-05-17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北京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