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材料三   “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解决问题的出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摘编自2021年习近平主席《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国际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
(3)有人说中国方案“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2022-04-03更新 | 351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具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李大利《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19239月—19244

材料二   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政策……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中的各次胜利。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

材料三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上义过程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材料四   邓小平把能否大胆改革开放看作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为此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九十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依据上述至少两则以上材料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000英里。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等,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写下了《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的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说:“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逊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重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地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
(2)材料二作者认为修建铁路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据此指出作者的立场。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根据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对“也将塑造未来世界”的理解。
4 . 回顾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前进是重要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再谈一谈对“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的理解。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四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积贫积弱论的定形,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钱著分别以“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与“宋代对内之积贫难疗”为章节标题。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从此,积贫积弱作为宋朝的标签而凤靡一时。至今,积贫积弱论尚有许多信众。

       ——摘编自来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1)如何理解“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
       材料二尽管宋代财政有军费和制度弊病导致的绝对困窘,如南宋初期和后期的情况,但很多时候还是财政管理制度所导致的负责“经费”的三司和户部的困窘,而非全国财政总量的不足。

       ——捕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在与辽夏金元的战争历程中,宋朝尽管多为被动防御,可是亦有主动进攻。面对防御战,宋军是胜多败少者;面对进攻战,宋军是败多胜少者。……赵宋政权只是国家能力弱,但综合国力并不弱。

       ——摘编自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材料三李裕民宣称,宋朝“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最为民主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最为辉煌的”“思想是最活跃的”“教育是很成功的”“科举制度是最先进的”。

——李裕民《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宋史研究的看法。
6 . 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时代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进行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阶段外交主要特点.外交大事记(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
开创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
1953年12月,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1954年4月,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4月,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
改革开放后
全方位外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
伙伴关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正式成立(“ 亚投行”)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
联合国决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的认识。(要求:任选两个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充分运用材料,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4-06-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不断变革的国际格局中,国际法对于构建不同的国际秩序起到一定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格局是世界上主要力量或力量中心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相互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国际格局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反映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为追求国家利益而展开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具有明显轮廓并对世界发展起重要影响的近现代国际格局逐步形成,第一次是17世纪40年代经历了欧洲30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里亚格局”;第二次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英俄普奥法多极格局,五极力量此消彼长,构成均势;第三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这次的多极格局结构充满矛盾因而非常脆弱、短暂;第四次是二战后的雅尔塔格局,其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中心。这四次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通过战胜国召开会议,是其意志妥协的产物。

——陈小曼杨佳佳《国际法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材料二   在以往的几次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国际法主要体现为国家协议的形式,其对国际秩序构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每次格局交替时和既有的国际格局出现危机预兆时,作为大国维持自己既得利益并保障其将来的利益的工具,是大国意志妥协的产物,并不能反映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意愿,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旧的国际秩序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国际法作为构建国际秩序的基础已经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通过国际法可以将国际社会各国对于构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意志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辅之以相关保障措施。

——陈小曼杨佳佳《国际法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1)结合所学,从材料一的四个国际关系格局中任选其一进行评析。
(2)结合所学,列举一项二战后签订的国际法事例;并谈谈你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边疆治理的方案,结合所学并分析宋朝方案的得失。

材料二   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治理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北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新疆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游牧的哈萨克人、布鲁特人和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度。
西藏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
西部及西南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东南台湾和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2024-05-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学科(合格考)试题
9 . 论述题

14—15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人口死亡过半,生产停滞,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英法之间爆发 了百年战争,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衰落论”侧重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以繁荣稳定的中世纪盛期为参照,强调中世纪晚期与中世纪盛期的联系与差异。另一方面,14—15世纪,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推   动了文艺复兴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冲击了封建秩序,促进了思想解放。15世纪前后,西欧国   家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转型论”侧重探讨“危机” 的结果和影响,强调西欧中世纪晚期与近代历史的联系,认为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的近代化转型。

总之,历史解释的角度、标准各有不同,有主观性,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促使史学界开始将“中世纪晚期危机”作为重要研究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509次组卷 | 1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