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

——据邓小南《王安右与他的时代》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条件,两种分析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的迅猛发展,但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扩大政府经济职能,加强经济干预,引起广泛响应,“由政府直接采取行动进行管理就成为势在必行之事了”。

——摘编自周卫平《西方市场经济与行政法的相互作用史》

材料二   经济大危机时,法国对一些军火企业、飞机制造公司和铁路实行国有化。二战后,戴高乐政府通过有计划的推进,把法兰西银行和四家主要私人银行、公用事业的大企业和煤矿等实行国有化,成立34家保险公司等,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公用事业国有化后,每年由国家发出大量津贴,由于法国生产的煤质量差,开采费用又高,煤矿公司国有化主要是国家为煤炭资本家背起沉重包袱。

——摘编自钱能欣《法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的经济主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看法。
2024-01-3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穷人和平民普遍比富人和贵族享有更多的权利是公正的,因为正是这些配备在战舰上的平民,才使得城邦获取了力量;舵手、桡手长、下层桡手长、嘹望者和造船匠——这些人,比之重装步兵和显贵阶层,给城邦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平民大众中则尽是些无知之人,他们不守规矩、不讲道德;贫困致使他们做一些可耻之事,缺钱致使一些人未能接受教育,处于无知状态

在训练戏剧合唱队、管理竞技比赛和配备三列桨战舰的过程中,……富人担任舰船指挥官,或者主持竞技比赛,而平民通过在舰上服役或参与竞技而受益。至少在平民看来,自己理应从唱歌、竞赛、跳舞以及海上服役中获得薪酬。……同样,在法庭上,他们所关心的是一己之利,而不是伸张正义。

有人感到不解的是雅典人处处给予穷人和平民比贵族以更多的关照,这一点也不足为怪,它恰恰是他们保持民主制的要旨所在。

——摘编自伪色诺芬《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政制》一文的原作者已难以稽考,其自古即被归于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约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年)名下。但19世纪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不是色诺芬所作,故后世称其作者为伪色诺芬。学界大体都认为其成文于公元前5世纪4020年代,流传于民间(很可能出自于一些贵族人士之手)。

——摘编自徐松岩、赵青青《伪色诺芬〈雅典政制〉史料价值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平民与雅典政制的关系,并简析伪色诺芬《雅典政制》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角度,谈谈你对伪色诺芬《雅典政制》的认识。
2023-12-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省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材料三   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2023-10-22更新 | 235次组卷 | 7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6 . 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消费大众化。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其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18更新 | 122次组卷 | 24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师大万宁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内容是现代中国学者(部分)对“焚书坑儒”的观点

学者观点
贾军喜从史书来看,焚书事件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决定的,李斯才是整件事情的策划者以及执行者,秦始皇只不过是对李斯提出的计划加以允许……因为秦始皇所在社会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就是秦始皇乃至国家的利益,因此当李斯提出有益于地主阶级利益的焚书要求时,秦始皇自然而然地就会同意李斯的要求,进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邓旭焚书只是针对流传的家藏书,而对于坑儒,学界也普遍认为这只是朝堂上的法儒之争引发的一起政治事件,而不是秦始皇要将儒家思想整个绝灭的标志……所以从史料上看,“焚书坑儒”只是法儒两大思想学派斗争的个案,而不是对古代思想的一种毁灭打击,反而是项羽入城后,大肆焚烧了许多的文化史料
李开元秦国长期奉行法家路线,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时,就曾提出过焚书的建议。……李斯所建议的焚书政策,其思想和政策的渊源,正可以在商鞅那里找到。……这些年来,新出土的文物,也为秦始皇焚书一事提供了旁证。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焚书记事,其史料来源于记录秦王朝大臣奏事和名山刻石文的史料集《奏事》,故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思想源流清楚,多种证据齐全,是确凿无疑的史实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学者关于“焚书坑儒”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2023-06-21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过去不久的最近,我曾蒙杭州市公安局饬警枉顾敝寓一次,说是来执行调查的……使我愤懑而又使我认为奇耻大辱的,就是表上的标题刊着“旧医旧药登记表”。呵!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埋赃陷害式的“旧”字头衔,恐非当轴对我们的口吻,活像是西医西药对中医中药同行嫉妒的语气。要晓得物旧要破,人旧要死。“旧”委实是个快要消灭的惨象,又是个何其刻薄的咒诅?但现在居然赠给我们做了皇皇头衔。说到这里,我倒要问声本市中医药界诸同志,对于这一点,究竟感想如何?

——摘编自1928年《浙省中医协会月刊》杭州中医雯波的文章

材料二   畔叟文谓:"倘谓西医为新,中医为旧,便要废止,则一般西医何以仍皆用中国旧式的‘医’字,不别用一个新式的名字呢?……中医虽旧,也能活人。”

张阶平文谓:“新、旧,是一个相对的名辞,新的少不免了旧,旧的也可以新。故此,事物总没有完全是新而不旧、旧而不新的道理……我们可以明了中西医也各有各的新旧的,事实上不能用新旧二字来分别。”

守刚文说:“余岩(留日医生)之所非中医者,以其旧,而非以其治病无功。”“夫卫生所司何事?乃明知其能疗疾病、保障民命者,而必废置之,反必引外来文化之所谓新者,遂不问其疗病之成绩如何,惟求新之是用,无乃有忝(辱没)卫生之旨欤!"

——摘编自广东1929年《杏林医学月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新医”“旧医”称谓论争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2023-05-0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以后,德国国内越来越流行这样一种逻辑:预防性战争对于长期安全是必需的。首先是军界领导人一致认可这一观点,同时,随着德国在相对力量上达到顶峰的证据日益明显,文职领导层也开始接受需要这一场全面战争的观点。俄国一旦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就会在实力上压倒德国。不仅如此,随着俄国军事力量的迅速集结和铁路系统的急剧加大,德国在1917年后将不再拥有赢得一场全面战争所需要的军事优势。德国领导人认为,国家想要生存,必须要进行战争,并且早打比晚打好,而这场战争应由德国率先打响。

——【美】戴尔·科普兰《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历史学家詹姆斯·乔尔指出,在整个欧洲的“政府内外几乎没有人预计到这场旷日持久而且造成巨大破坏的世界大战”。德国总理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

——【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战争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0年以后德国“预防性战争”逻辑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前欧洲人对待战争的心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处理国际冲突的认识。
2023-06-06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10 . 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000年直到公元500年,在世界史上往往被称为古典时代,这时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进步的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冶铁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急剧增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城市的发展,贸易的兴盛,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组织也和前一时期大为不同,出现了波斯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这样地域辽阔、组织严密、结构复杂的大帝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大大加速了。随着各地区政治、军事、贸易接触的频繁,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更为容易。

——摘编自丘进《中西交往与社会开放》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文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典时代欧亚文明交流加速的条件,并分析欧亚文明交流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概括材料二中的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