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元时期,社会文化重心下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小说集《夷坚志》中出现的一大批儿童人物形象就是当时社会变迁的折射。

形象一:孝敬父母的儿童形象。六岁的宜哥为了母亲不受产乳之苦,虔诚念诵佛道二经,每以清旦,各诵十遍。仰天焚香,输写诚恳,两年之后其母病惠遂绝,该故事彰显了孝道的观念。

形象二:走街串巷的儿童形象。儿童成为流动性的小商贩,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卖豆小儿、卖鞋小儿就是现实儿童参与经商的缩影。

形象三:遭遇恶报的儿童形象。一幼女嗜饼,每食时,但取其中有糖及麻者咀之,而弃其图,后震雷击之,堕地死,整个故事宣扬了恶习有报的观念。

摘编自姚海英《宋元社会生活的形象透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小说集《夷坚志》中塑造的一个或多个儿童形象,拟定一个符合宋元时期社会变迁的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鲜明,持论有据,逻辑严密,结论明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决定远征西西里。远征军出发前,雅典城内发生赫尔默斯神像被毁案,牵扯到远征军统帅阿尔西比阿德,公民大会却推迟了案件审判。远征军出发后,阿尔西比阿德被指控渎神,公民大会要求其回国接受审判。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至高无上B.神权超越世俗权力
C.决策缺乏科学性D.对外战争无足轻重
3 . 唐文宗时实行植茶制度,“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就积者”,即实行“官种、官制、官销”制度。组织缉私队伍打击茶叶走私,规定如贩茶叶3次,总数累计超过300斤者即处死刑;如为茶园茶户,只要私卖茶叶百斤以上,便须“杖背”;如捕获有组织武装茶贩的“长行群旅”,“茶虽少,皆死”。这些举措旨在
A.控制茶叶产售各环节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严厉打击贩茶的商人D.实现商业管理法制化
2022-03-20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明代中后期,内阁议政成为政治常态。若遇特别重大事件,内阁会议不能决定,则由“阁臣与各衙会议大政”,参加者有六部、通政司及监察系统的都察院和大理寺的长官,及六科给事中,称为廷议,其结果由内阁上奏皇帝裁定。这表明当时
A.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提升B.皇权旁落的现象已经出现
C.废丞相后的政治弊病严重D.内侍机构的职权有所强化
2022-03-18更新 | 628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中期以后,工匠由直接在官府服役变为在可以较大范围内纳资代役。政府通过征收未服役工匠上缴的部分绢或钱之类,来作为雇佣其他工匠的开支。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D.农民赋税负担增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人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
A.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
C.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D.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
2022-01-08更新 | 1003次组卷 | 20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将古代中国科技简单概括为“经验科学”,近年来有中国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因社会需求导致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推动科学认知,这是有别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这表明
A.中西科技发展道路相互借鉴B.古代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技
C.中国古代科学注重经验总结D.不同文明视角影响历史认知
9 . 据研究,睡虎地秦简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战国后期秦人的经济生活,但对国家大事却很少提及;也几乎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而出现最多的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概念。这反映出当时的秦人
A.关注国家命运B.宗法观念淡薄C.重视实际功利D.崇信鬼神观念
10 . 宋代的知州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州)事,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常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A.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B.理学影响力日益扩大
C.文官势力得到了增强D.守内虚外的治国方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