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拉丁美洲国家延续并放大了殖民时期社会结构的断裂,社会普遍存在上层权贵集团与底层民众巨大的两极分化,中间阶层人数较少且突力羸弱。在发展与公平之间无法平衡,使得政府的政策选择处于“钟摆”似的周期性变动之中,最终导致政府的频繁更替与政局的动荡。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多个拉英国家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近半个世阳之后,阿根廷、乌拉圭、墨西哥、巴西等国家依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成为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

——据刘持全《拉茨陷阱初探》

材料二   东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市场经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模式.依靠“看得见的手”加速实现现代化,有人形容为“孔子+斯密”。东方儒家文化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出现了“经济爱国主义”盛行的局面。东亚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重视人的因素要大于重视物的因素,视教育为民族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术”。人才的涌现弥补了发展的后发劣势。种种因素的合力使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据刘燕《东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东亚国家与拉美国家现代化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的认识。
2024-05-05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伦理、社会人际关系、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及法律意识等。在“家国同构”的政治架构下,传统君主制国家是父系家长制家庭的扩大化,家庭关系由此扩延到国家。在家庭中,父母要求子女“以勤服劳,以隆孝养”。 “孝”的标准之一就是“父母在,不有私财”。父母还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意愿教育子女,决定子女是否求学和学习哪些知识。这种思想贯彻到社会中,就是“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忠臣出于孝子”。古代法律曾明文规定:   “违犯救令,敬恭有亏,父母欲杀皆许之”。古代篆学教育反复告诫人们力戒争讼,强调“无讼”以道德自律为基础,以忍让为灵德。

——据余双好《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等

材料二

法律法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明确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
《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 》 (1952年)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 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的批示》(1955年)学校对职业妇女的子女和工农子女, 应该先收受。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1958年)要办好托儿所和幼儿园。 使孩子们愿意留在那里,父母也愿意把孩子放在那里。

——据姬甜甜《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新中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演进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中国的家庭教育政策。
2024-05-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琅琊刻石》 (前219年)载,列侯王鹤、关内侯赵亥、丞相王馆、卿孝斯等曾“与(始皇帝)议于海上”,没有爵位的丞相位于同为“金印絮绶”的列侯之后,甚至位于关内侯之后。这可以用来说明(     
A.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B.新爵制改革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C.宰相制度可以制约皇权D.分封制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2024-05-02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史里有“存留养亲”制度。   《北魏律·名例》规定: “诸犯死, 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 ” 《唐律疏议·名例》中犯死罪非十恶条称为“权留养亲”,规定犯流罪而祖父母、父母老(年八十) , 家无期亲成丁者,权留养亲; 但如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仍执行流刑。宋、明、清律还定死罪犯亲老疾应侍者须上请,但十恶之罪除外。

——摘编自刘晓丛《中国法律的刑罚对人们心灵的教化作用》等

材料二   1911年, 清政府纂成《大清民律草案》,这是“我国民法史上第一部按照资本主义民法原则起草的民法典”。由于清政府的垮台,此草案也就丧失了变成正式民法典的机会。1925——1926年, 北洋政府编纂的《民国民律草案》参照传统大陆法系,按照“以物为本”的原则,分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共5编。 草案完成时,发生北京政变,国会被解散,无法继续审议通过。

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立法精神上引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设了人格权和侵权责任两编,在总则编中设专节,专门规定监护制度,内容涉及监护人义务与职责、监护种类等方面内容,同时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各个领域都作了较为完备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民法典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民法典编纂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存留养亲”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清末民初的民法典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024-04-1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自主学习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 年, 中国援非金额高达 18.15 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 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 年的 6.7126 亿美元。1975 年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 1860公里) 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 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桀、商纣暴行逆施,残害百姓,人们总结历史教训,重视民众、厚养民众、保民而王的思想逐渐萌芽。孔子编纂整理过的《尚书》中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继承并发展了民本思想。唐太宗以此为治国之准则,并且鲜明地提出“三镜论”;范仲淹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对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摘编自唐晓英《孟子民本思想的哲学透析》

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民本思想,是出于对民的同情,带有浓厚阶级感情色彩: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则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晚年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他一生中在政治上的伟大转变,完成了对民认识上的思想飞跃。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摘自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价值内涵和后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完成“飞跃”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君主和士大夫、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对“民”的认识。
7 . 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设立外宾商店向境外销售博物馆珍品,同时也向苏联公民出售日用品,交易使用沙皇金币、外汇现金或境外汇款。这一举措(     
A.改善了苏联的外部环境B.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
C.解决了计划经济的弊端D.拓宽了建设资本的渠道
2024-01-29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自主学习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8 . 18世纪,英国政治漫画中常用“约翰牛”形象代指英国人。最初“约翰牛”常被描绘成公牛、斗牛犬或是其他动物形象以讽刺当局政治,但在18世纪末的主题漫画中,“约翰牛”被画成了普通英国憨汉甚至是国王乔治三世。这一变化(     
A.旨在凸显英国制度的优越B.强化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C.反映了君主权威不断增强D.源于人权观念的日益深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人很难买得起钟表。19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生活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兰开斯特织工大都有表,曼彻斯特工人也须臾离不开表。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时期(       
A.钟表制造业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B.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
C.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D.钟表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2024-01-20更新 | 610次组卷 | 15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的思想来源大多是《圣经》。在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宗教意识中,为了高尚的宗教信仰,要随时准备为正义付出自己的实践。在中世纪的人的意识中,是对上帝的和耶稣的一种信仰。这一思想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使得人们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基督教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

——摘编自刘畅《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材料二   清代官方社会教化特别注意宣传皇帝爱民形象。地方政府接到诏令或圣制后要书写张贴在街道的显著位置供百姓阅读。清代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学校,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忠于皇帝的儒雅之士。清代还形成讲约制度,即朝廷制定制度、地方官推动、群众参与的思想改造活动。清代地方官上任后就要参加一系列祭祀仪式,引导官员廉洁勤政爱民的风尚;记载忠孝节义人士;记载妇女的事迹以巩固伦常风化;各府州县卫举孝廉方正之人以敦厉风俗,激励人们修善。

——摘编自任志强《清代官方社会教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教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方社会教化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