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实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3-04-11更新 | 329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福建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各民族交融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华夷一体”局面逐渐形成。隋唐都是从鲜卑族建立的西魏、北周一脉相承而来,隋文帝希望所有的民众都能以仁义之礼相处。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唐代采用册封、和亲、互市、通商、会盟等等温和的方式处理与四方民族的关系。文质、儒雅、自信的儒家思想文化及仪态万方的华夏礼仪文明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纷纷遣使大唐,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华礼仪。

——摘编自冯敏《一体与多元: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新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清革命初起时,针对反清革命志士的政治口号,蒙古王公“虽然知道这一口号的矛头是指向清朝统治的,但‘鞑虏’二字有着牵连蒙古的意味。”随着建国问题提上日程,革命派表示:“今后凡属蒙藏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皆得为国家之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取得国家之参政权”。1912212日,清帝洋仪在颁布的《退位诏书》中说:“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39年,成吉思汗第30代孙、内蒙古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札布明确提出,“蒙古是整个中率民族的一分子。”

——摘编自杨天宏《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

材料三   1922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政策。1935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9年,毛泽东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民族文化和结构特点等问题,稍后提出“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这些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观点,与当前我们所认识的“中华民族”内涵基本一致。

——摘编自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华夷一体”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派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内涵。
2023-11-18更新 | 10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等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西周已有公开的人口调查,还有专司人口统计的官吏。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统治阶级建立了严格登记户籍的“书社制度”、呈报户口及税收的“上计制度”,加强了人口管理。唐朝政治家杜佑认为治国理政需要掌握详细的人口数字,曾尝试多种方法统计人口,如根据食盐消费量估算进行。明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户贴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填写要求和规定,其调查项目之完备,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

——摘编自董友涛《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史叙略》

材料二   1908年《预备立宪公会公报》介绍并讨论了日本东京的人口调查。1909年,清政府发布“宪政编查馆奏定统计表总例”,并公布民政和财政统计表式的详细解说。各地调查登记户口时,须核查登记外国人口、教民人口和每户的壮丁、学龄儿童。在此过程中,地方自治区域调查亦同时进行。

——摘编自李章鹏《清末中国的近代人口调查》

材料三   202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前六次相比,“七普”全面引入电子化方式进行登记,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还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对普查进行核验比对。“七普”为了解全国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详细的分年龄人口信息,也为人口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摘编自张现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清末人口统计的目的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战略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勋、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翻译活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独立之初,美国军事与经济实力十分弱小。保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共和政体以及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新生美国的基本安全目标。南北战争结束后,伴随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美国国力快速强大。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空前强大。美国认定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意识形态竞争、军备竞赛与局部武装冲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9.11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观产生重大影响,安全威胁来源转变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所谓“流氓国家",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进入21世纪,美国更加重视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及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越来越多的警觉,美国安全战略不断聚焦中国。

——摘编自江涌、吕贤《中美国家安全观差异透视》

材料二

时间

安全观

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根据国家安全实际需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务实地制定并调整国家对外政策;镇压反动势力,防止“和平演变”,致力于清除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积极备战参战,加强军队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力量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前从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维护国家最重要的积极因素: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关注点:提出超越传统安全观的新理念指导国家安全实践。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家大战略:强调国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和首要地位:统筹兼顾国家安全各方面问题,努力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重大风险;坚持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相结合,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和晓强《建国以来“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特征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不同时期影响新中国“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国际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2023-06-19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福建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7 . 中华法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以农业立国、统一多民族的固有国情决定和制约着法律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传统。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材料二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捂而流于具文。他还亲自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修律为例,指出近代法律转型与传统法律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法律转型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妇女进入教师、护士、职员等行业,也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力,由此推动了社会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1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

——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妇女解放的认识。
2021-11-09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记载攻占事迹的连环图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某些基本特征。两汉时期出现了以壁画形式描绘有说教意义的伦理故事和奇幻神话传说,如《柳下惠覆寒女》《嫦娥奔月》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在保留下来的敦煌壁画中就有大量用连续性叙事性绘画表现佛教教义的故事,其中以《佛说九色鹿经》最具代表性。两宋时期,人们开始在书籍中配以连续性的图画,在使得版面愈加精美的同时提升了书籍的可读性。元明时期,在小说与剧本中出现了大量连续注释性插图,如《新刊全相注释西厢记》和《西厢记》。明代流行的章回体小说中大多附有线描插图,有些书一回故事就附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被称为“回回图”。到了清代具有连续性情节的年画开始出现,如以生产为题材的连环图画“耕织图”“棉花图”等。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叶,在外国漫画的影响下,“漫画”这一艺术表现与传播形式开始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并很快成为报纸上的常客甚至是固定内容。清末民初是我国漫画从泥沌走向自觉的时期,预示了它在历史舞台上必将大展拳脚。它既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个全新视角,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交流的新方式。1898年7月由谢赞泰创作,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的《时局图》是当今公认的中国第一幅严格意义上的漫画。之后,漫画家开始大批涌现并入其中,经常发表作品的有何剑士、张聿光、马星驰、钱病鹤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莫谈国事》《内阁总理》《加入一等》以及《玩弄于股掌之上》《此之谓人民代表》等。

——摘编自陈维东主编《中国漫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连环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漫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1799年拿破仑执政后便下令起草,在法典制定过程中,拿破仑多次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讨论,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18043月由立法院通过。第一部分是人法,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拿破仑晚年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

——摘编自Diane《拿破仑民法典》等

材料二   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等13个法律文件,与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摘编自刘凯《<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的依据。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特点,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行的伟大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