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半开化的国家在汲取外国文明时,当然要取舍适宜,但是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易取得,内在的文明难求……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有困难,但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起来似乎容易,实际此路不通。

——摘编自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落后国家向先进文明学习的基本途径,对此谈谈你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三)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九月地震,宣帝于十月下诏:“池籂(指皇室园林)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安帝时“连年水旱灾异”,朝廷“悉以公田赋与贫人”。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数郡国发生旱灾和蝗灾,“青州尤甚,民流亡……罢安定呼池苑(一处皇家马场),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 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摘编自林兴龙《汉代社会救济问题研究》

材料二   唐代常平仓原为平抑粮价而设,玄宗后逐渐普及,但仅限于州府以上城市。宋初常平仓仅限于京师。宋真宗时,除福建以外,各路均设置了常平仓,且设置到县级城市,常平规制由此建立。 宋代常平仓最初以调节粮价为主,很快具有了救荒功能,也用为平时济贫之资。王安石变法期间又将常平法与青苗法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度春荒。至此,形成了具备新功能的常平仓:“有曰借助赈贷者,以息赈济者也;有曰赈粜者,减价来谷以赈之也;有曰赈济者,直与以赈之也。”

——摘编自张文《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三   19 世纪80 年代,德国宰相俾斯麦开创了一个以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为根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模式,为现代社会保障打开了大门。其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社会政策协会主张实行“社会政策”,强调通过如社会保障、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缓和阶级矛盾。在对日益壮大的工运采用镇压措施的情势下,从1883到1889 年三个保险法案依次发布,德国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并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社会保险制度被引入欧美其他国家,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张邦辉主编《社会保障》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949-1955年,农村社会保障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临时社会救灾救济、社会优抚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家庭为责任主体、政府适当扶持的模式。1956-1978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入正轨,逐渐转变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集体为责任主体,以家庭保障为辅,国家救助的保障模式。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衰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缓慢发展。21世纪以来,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随着2003年以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苏保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政府赈灾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常平仓制度相较于唐代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开创社会保险模式的条件,并指出其价值。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4-02-1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80年,唐朝杨炎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主持兴修农田水利等工程,优先雇用贫苦人家,让贫困者通过劳动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南宋董煟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总结了之前历代救荒赈灾政策的利弊得失。南宋朱熹首创“社仓法”,以州郡若干常平米为谷本,夏季借贷于民,入冬征还,每石取息二斗。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主张把民户分为极富、次富、稍富、稍贫、次贫、极贫六等,极富之家要扶助极贫之家,次富之家要扶助次贫之家,“稍富不劝分,稍贫不赈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

——据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高永建《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政策之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是欧洲饥荒的高发时期,但1650年以后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饥荒。英国得以率先走出饥荒,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有效的社会政策功不可没。其政策包括平抑谷价、打击囤积居奇的投机商、禁止谷物出口并组织谷物进口等。《济贫法》包含三要素:为老弱病残者发放津贴、打击身强力壮的流浪汉、安置穷孩子学徒。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革命从16世纪中叶开始并持续到18世纪,推广轮作制、引入肥田作物及一系列新技术,这使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大幅增长。英国的经验表明,要克服饥荒,粮食的公平分配是必要的,但食物的有效供给,即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重要。

——摘编自向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实施“精准扶贫”的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士大夫热衷于扶贫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率先走出饥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中外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
2024-02-05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高三下学期明日之星高考精英模拟历史试卷 【重庆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 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材料二   1466 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 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 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 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 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5 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所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人口达3.13亿,当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从乾隆中叶开始,这个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清朝缔造了“从来所罕有”的百年盛世,而盛世的辉煌又遮蔽了社会内部的衰变。易中天评价康乾盛世不过帝国制度彻底毁灭前的回光返 照,论气度,论胸襟,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许伸云:其实所谓盛世只是败坏的开始。 这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已经将中国的资源挥霍净尽;清朝这一个看上去很兴旺的大帝国,其实有一半以上的岁月.是走向衰退.而不是稳定地维持一个大国的声威。

——摘编整理自周武《论康乾盛世》等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康乾盛世”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4-01-0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史官以先代业绩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他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作为教科书,他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易》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讲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一史、三史等。元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提出,学童八岁入学,先读经,继读史,再读文。康熙皇帝下令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作为生员必读书目,颁行各省。

——摘编自谢增寿《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述论》

材料二   晚清时期癸卯学制(1904年)历史教育目标:“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暨中国百年以内大事。讲古今贤良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凡教历史者,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材料三

1史前历史必须展示出早期的德国人的高度文明
2在原始种族研究方面必须体现出德国人民和英雄个人的伟大历史作用
3历史要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角色
4英雄人物角色必须是德国人所特有的,因为他们总是被敌人包围着
5迁徙到亚洲和非洲的德国移民是埃及和巴比伦优秀文明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6强调对易北河东部领土征服的意义
7强调过去二十年中,因遭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侵蚀而几近毁灭的德国,在民族社会主义的武装下又重新英勇的站立了起来

——摘编自《德国历史教学十五点规则》(193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癸卯学制的历史教育目标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3年德国制定历史教学规则的原因。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开封建有二十多座粮仓,统称在京诸仓,每年约有六百万石江淮漕粮经汴河运至京师。北宋后期,在京诸仓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增至五十余所,为首都粮食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地方设置州仓和县仓,诸州县仓的主要职能是受纳租税、支给官兵廪禄,以及救济灾荒等。此外,宋朝还设置了专门的备荒仓储。除继承前代常平仓、义仓外,还创建了广惠仓、惠民仓。惠民仓功能与常平仓类似,“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广惠仓侧重于常规性济贫,是为配合政府福利机构而专门设立的恤贫仓储。总之,宋代仓储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分布范围与职能发挥上都大为扩展,仓储制度更趋成熟、完善。

——摘编自杨芳《“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仓储制度在实施中弊窦丛生。按例每年秋天常平仓要采买仓谷,但地方官在领银后拖延时日,不及时采买。常平稻谷还常被地方官私行变卖,“任意侵挪”。道光以后,积钱不积谷,寝成风气。对此,清廷一再申饬:“国家设常平仓,原备民间缓急之需……猝遇需米之时,岂银两所能济用。”此后,虽再三谕令复归积谷,然各省并不付诸行动。同时,拿常平仓的盘查来说,大多欺瞒掩饰,形同虚文。据奏报,常有“不肖有司等闻钦差将至,向绅衿富户挪移借贷,以掩其亏空之项”。此外,靠民间捐助的社仓,在捐助者和受益者间往往发生矛盾。捐助谷物的,一般是农村殷实之户,这些人遇歉年不指望社仓赈济,因而在捐助时往往退缩不前。而农村贫困户无力捐助社仓,一遇歉年,又只能靠社仓赈济。这种矛盾使得许多社仓难以为继,办一段时间后就形同虚设了。

——摘编自任新平《民国时期粮食安全研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表

1978—1984年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年废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年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年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年在供求改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宋代仓储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分析宋代仓储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仓储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总体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代粮食安全政策的演进过程中得到的认识。
2024-06-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急,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只有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阅读材料,针对王奇生教授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谈谈你的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3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第九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1872年,爱迪生建立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到1913年美国著名的工业实验室已发展到65个,吸收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工作。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二战后,科学研究出现“大科学”模式。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1956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规划中确定了包括发展原子能和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遥控技术等项目。五六十年代在极端困难情况下, 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19863月,中共中央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导航、 高速铁路等先进技术方面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并分析“大科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科研及成就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的重大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