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16 道试题
1 . 革命的“中国之行”

革命——除旧,犹意布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说文解字》载,“革”意为“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命”则指由命令而产生的秩序。《尚书》云:“殷革夏命”。《周易》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尚书》与《周易》中的“革命”之意当是
A.观念变迁   B.王权易手   C.篡逆谋反   D.生产变革

材料二   1890年,王韬著《重订法国志略》时,因受日本影响,首次用了“法国革命”一词。该书只有三处涉及“革命”的文字,分别是“定四疆畛域,如革命前”“定法国界,较之革命以前差为袤广”“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其著中称:“(法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


(2)王韬批判“法国革命”意在
A.奉劝天子勤俭奉公   B.标榜本人忠君爱国
C.怒斥法人大逆不道   D.规劝君主顺应民意

材料三   1903年,邹容于《革命军》中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3)归纳并提炼上述三则材料中对“革命”认识的异同。

材料四   据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的统计: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文献中“大乱”与“革命”两词时常混用,但从总体上看,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极少。1919年,“革命”一词的使用频次开始以指数曲线上升。1921年“革命”一词的使用有880次左右,1923年增长到近2000次,19261927年,其使用次数更是达4000次以上;与之相对的是,“维新”“改革”“改良”等词的使用频次被“革命”逐渐抛在身后。1949年,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至21世纪初,“革命文化”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是诸侯国中最晚崛起的,起初只有雍这块很小的地方。为了改变国瘠民贫的现状,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吞食,从秦孝公起,每一任秦国君主,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自己治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嬴政即位后,知道要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目标,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在全国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其“刚愎自用”的本性暴露出来……一是轻视人才的作用,“以客为无用”。二是拒谏议、杜言路。对大臣的谏议不以为然。三是猜忌之心日益加重,“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四是残暴镇压读书人。

——摘编自郝建平《秦始皇用人之道刍议》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扫六合前秦始皇的用人方针,并分析其用人方针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变化及其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数字人文”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文研究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研究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名郡松江府

材料一 明洪武年间,全国夏税秋粮总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石,其中,苏州府实征二百八十万九千,松江府一百二十九万九千余。但松江府属地方,仅抵苏州十分之三,而赋额却半于苏州。同时,松江还有“松江棉布,衣被天下”之誉。

——马学强《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

材料二 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

朝代
府别
明代清代
镇数市数合计镇数市数合计
苏州府4545905859117
松江府4220629739136
镇江府9615131730
嘉兴府301343292150
湖州府18422293564

——据陈国灿主编《江南城镇通史》(明代卷、清前期卷)

材料三 明清两代松江府进士各县分布

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金山卫娄县金山县本贤县南汇县共计
明代2651652511466
清代7560523771058290
共计3402257714771058756

——陈凌《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的初步研究》

材料四 明清松江府各县女性作家人数、著姓望族以及学校的关系


(说明:“明清妇女作家”数据库中,松江府的女性作家共有139人)

——彭霞等《空间视域下明清女性作家地理分布及其成因——以松江府为例》


(1)根据材料,为明清时期的松江府写一篇享誉“江南名郡”的推介词。
(2)谈谈你对“数字人文”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   公元前11世纪末,犹太人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起以色列国。“巴比伦之囚”后,犹太人成为“没有祖国的民族”。长期以来,犹太人遭受异族虐待和屠杀。二战后,犹太人强烈要求复国。在美国的干预下,194711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抉择,人口占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分到57%的优势土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只获得43%的内陆土地,这彻底惹怒了阿拉伯世界。为迫使联合国改变“巴以分治”抉择,阿拉伯世界于1948年发起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获胜。为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美苏介入19561957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阿拉伯国家在苏联支持下,准备彻底摧毁以色列,反遭以色列“先发制人”的打击,史称“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彻底改变了中东格局,直接导致19731974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这是阿拉伯国家的复仇之战。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武器分化西方世界,而埃及为摆脱苏联控制,则率先与以色列和解,于1978年与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第五次中东战争,发生贝鲁特大屠杀,引起国际公愤,以色列由此获得了比巴勒斯坦“分治”抉择规定更多的土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东战争中得到的启示。
2022-05-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2届高三5月猜题信息卷(二)历史试题
5 .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材料二   在全国抗战初期的大发展中增加了70余万新党员。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和作风的影响。……1941年前后,抗日斗争形势变化较小,党内已经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党普遍整风从1942年春开始……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他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座谈会后,文艺界进行了认真的整风学习。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文艺工作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三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底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考试制度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七八世纪是“东学”西传的时代。中国文化的传入使欧洲学者开始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不是世界上最早和唯一的文化,东西方各民族不仅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中国有不少批评,但他仍然肯定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有自己的优点。伏尔泰态度更鲜明,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宽容的品格,优于基督教文化,主张利用中国文化建立起中国式的“理性王国”。

——摘编自陈浮《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二晚清的知识精英译介西方著作是为了实现他们富国强民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理想。严复的《天演论》并没有照实翻译而是有选择有取舍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是要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梁启超译介的《佳人奇遇》是为了宣传弱小国家救亡图存的复国运动。他认真对比了马丁·布伯和马丁·路德翻译的两个《圣经》译本,发现无论从翻译技巧还是译本的文学价值来看,两个译本都堪称优秀之作,但两部译作问世后均遭到不公正批判,而林纾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刚出版就打动了中国读者的心,被称为外国的《红楼梦》,博得严复、康有为等人的高度赞扬。

——摘编自朱庆《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翻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东学”西传及晚清翻译活动的重大社会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外文化交流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近代中国修建铁路的历程

材料一   186710月到18681月,清王朝召集中央高官和地方大员集体讨论铁路事宜,李鸿章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致激民变”。

——《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材料二   “用兵之道,贵审敌情。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又将由海参崴开路以达珲春。此时之持满不发者,非畏兵力,以铁路未成故也。不出十年,祸且不测。”“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气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1880年刘铭传奏请建造铁路

材料三   李鸿章写信给张佩纶说,刘铭传的建议是他“所欲言而久未敢言”,而“幸于吾党发其端”,“闻都人士近日讲求洋务者,多亦不甚以为纰缪,殆国运中兴之几耶!惟事体重大……亦恐穷年毕世,不易卒业,时政苦文法拘束甚矣,庙堂内外,议论人心皆难划一,无真能主持之权。”

——《李文忠公(李鸿章)全书·朋僚函稿》卷十九

材料四   190312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各省官商只要经过政府批准,都可以修筑铁路。次年年初,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共集资1670余万两白银,是当时各商办铁路中最大一笔路款。有学者说“这并不是因为当时川人最有钱,而是他们盼望铁路的心情最为殷切,因为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据统计在1894年前,每年修建20公里。

——采选自中山大学历史学家袁伟时:《中国铁路艰难的接轨》

材料五   帕尔森预言到,如果打通清国内陆腹地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完全可以将丰富的农产品运销到国外。帕尔森希望西方列强时刻牢记,20世纪清国的发展,将主要由清国自身的条件决定,而不会受到欧洲太多的影响。未来的大清国将会是一个吸收了一些外国观念但仍然保持本土特色的国家。

——《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问题
(1)兴办铁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课题,由中国人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修建铁路反映了哪些的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李鸿章对兴办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李鸿章的态度会发生变化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修建铁路历程的认识。
2022-04-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与东方国家的贸易通道基本上有三条:一条是北路,从地中海北岸东行到君士坦丁堡,再越过土耳其,沿黑海、里海,经伊朗、阿富汗,横穿亚洲大陆到达中国;另一条为中路,从地中海东岸到两河流域,再到阿拉伯海到达印度;再一条是南路,自地中海南岸经埃及下红海,经印度洋到达印度。但是,14世纪之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使近东地区战争连年不断。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不仅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致使北路交通基本断绝。中路和南路被阿拉伯人控制,欧洲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西欧国家组织多次探险,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指出材料一、二对于地理大发现动因的观点存在的分歧。

材料三   西欧人的急于寻求由海洋上直达远东的航路,是由于土耳其人征服近中东后对于原有东方贸易商路的故意阻塞——这是一般世界史书中的说法。实际这个说法完全是捏造,并且还不是凭空的捏造,而是反咬一口的颠倒是非的捏造:阻塞原有东方贸易路线的正是西欧人,而是土耳其人想要继续维持旧商路反被西欧人所阻挠。

——1954年雷海宗撰写《世界史上一些论断和概念的商榷》


(2)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于新航路开辟动因的观点,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

材料四   随着威尼斯的优势地位转化为垄断(东西方贸易),意大利的部分工商界在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的推动下,逐渐转向西方的巴塞罗那,尤其转向巴伦西亚、摩洛哥沿海、塞维利亚和里斯本…里斯本乃至整个葡萄牙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国人的控制。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


(备注: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都是当时意大利的邦国)
(3)材料四的解释为上述哪一材料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和补充?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否认同材料一中关于新航路开辟动因的传统观点?并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各行业科技创新简表(部分)

行业唐代技术创新内容科技史学者的评价宋人的后续创新
制茶业新创杀青去涩制作工艺突破性进步,是今天最流行的方法之一沿袭唐人核心技术,新创茶,榈间作技术
制瓷业实现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开创彩瓷生产技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沿袭唐人核心技术
印刷业创雕版印刷术划时代性的贡献将雕版制版技术改进为活字制版技术
纺织业设计出人工程序控制的小、大花楼提花机重大技术革新改进出脚踏缳车、纺车,沿袭唐代提花技术

——摘编自周尚兵《对唐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再认识》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状态


明清时期中国的两次科技交流

时间郑和下西洋明末清初
模式对流型
中国→←外国
单向型
中国←外国
状态主动被动

——摘编自王亚民《明代的科技发展与世界的比较研究》

材料三   欧洲从13~15世纪便陆续办起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各种有教养的人的世俗学校,在这类学校中学习研究几何学和自然哲学(科学)等课程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还会受到鼓励,哥白尼等科学巨匠就出自这类学校。在16世纪的意大利,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奠定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伽利略发明了对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验的系统的实验方法后,使科学成为“实证知识”且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7世纪末,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借鉴了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空间、运动、静止、位移和力的研究。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还非常明显地携带了相应的文化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就是一种文化。

——摘编自钱兆华、高文芳《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领域的变化,并分析造成变化的文化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6~17世纪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文化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6~17世纪中西科技发展差异的认识。
2022-05-09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