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通过实现普选权、新闻与结社自由等方式力图使所有人都融入法国并享有平等权利,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1880-1930年间,法国政府通过向来法打工的外国人发放许可证的方式为亏损行业输入廉价劳动力,以此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1974年,法国政府采取应急性措施终止外籍劳工入境。1977年,法国决定以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业已入境的外国移民全家返回原籍。

——摘编自马胜利《“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

材料二

——摘自李明欢《“共和模式”的法国移民政策研究困境》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法国外籍移民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5-1982年法国已入籍外国移民状况发生变化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022-02-28更新 | 5968次组卷 | 4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人们越来越相信历史发展具有某种“规律性”,并努力去探求这种“规律性”。在此过程中,欧美各国的历史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历史学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势大大加强,最终摆脱了昔日对文学、神学等学科的依附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C.近代自然科学发展D.文学神学地位下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5 . 历史教授章百家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到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得以改变B.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C.国际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2021-09-27更新 | 1138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提取如表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7 . 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8 . 《史记》所记汉朝除京城长安之外的18个都会中,北方地区拥有13个,今江南地区只有吴县-个。唐朝著名的城市首推长安,其次洛阳,再次扬州,再次广州,再次泉州、益州,最后越州。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治中心南移趋势B.南方经济地位日趋加强
C.城市经济职能为主D.关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役制度,也叫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清代田赋主要征于民田,按亩派征,根据土地类别和肥痔高下分别规定不同科则。以征银为主,也征收一定的米、麦、豆、草等实物。除正税之外,田赋还有加征。征收田赋,若是银两,官府要把碎银铸成银上搬国库,铸造中的损耗,要粮户负担,名为火耗。若是粮食,要搬运仓储,有脚耗、雀耗、鼠耗等,也要粮户负担,名为美余,合称“耗美”。漕粮是一项特殊的田赋,征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八省。漕粮的随征加耗称为“滑项”,用补搬运、仓储折耗并充各项费用,名目繁多。白粮也有数颜较大的加征。清后期,盐税、商税等迅速增长,田赋却连原额都难以维持,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摘编自张扶植《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税》

材料二   北洋时期田赋大都沿用清制以地丁和漕粮为主,又将清朝税目归并。限定准收相当于征税10%的征收费。1915年后各种附加又卷土重来,多达百余种。1928年,国民政府将田赋划归地方,按亩征收之后各种附加、摊派失控,致税额增加几十倍。1941年税收体系更加紊乱。解放战争时,战乱导致全国经济发展缓慢,税制混乱。

——摘编自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势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再加上此时的农业一般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质产业,农民属于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从减负增收角度,不断呼吁减免农业税,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努力消除“一国两制”“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其次,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取消这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不会造成多大震动,对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实力也影响不大,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因此从20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

——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农业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农业税的征收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不结盟运动成立时,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开始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两者关系越来越密切;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这一变化体现了
A.拉美国家实现民族独立B.雅尔塔体系走向崩溃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美国放松对拉美控制
2022-03-25更新 | 26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