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5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杭州、嘉庆、湖州地区“田收仅足支八个月之食,其余月类易米以供,公私仰给,惟蚕是赖。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对当地来说“待到(桑蚕)收获之际,公私偿责(债)而场遽空者,十恒七八”。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趋于瓦解B.地主封建剥削的程度加大
C.家庭副业成为重要收入来源D.赋役征收货币化趋势凸显
2023-11-06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医历史悠久且成就斐然,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近代中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理论的封闭性、家传师授的传承方式以及政府的管理缺失等使其失去了社会基础。鸦片战争后,西医逐渐取得了在华传播的特权。甲午以来,部分开明士大夫提出“医学救国”口号,掀起以西医“保种强身”救中国于水火的思潮,不少有志之士选择到由医学走向近代化的日本习医。留日医学生的种种经历加剧了对中医的不满,进而围绕中医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与中医人士展开激烈争论。随着中西医论争的发展,参与争论的中医人数及团体数量皆呈增长趋势。部分中医学者逐渐认识到西医的长处,进而提出“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口号,倡导中西医融合发展。“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后,部分中医主张仿照西医教育体系,创办中医院校、编写中医教材。1925年内务部吸取中医人士建议颁布《中医医士管理规则》,对中医从业资格管理进一步细化。近代中西医学争论突出反映了中西交流之门大开后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与发展。

一一摘编自胡振宇《博弈与发展:“废医派”留日医学生与中医近代化研究》

(1)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西医论争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西医论争。
2024-04-2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04年初,清朝新设立的商部上奏了一道"劝办商会酌拟简明章程折",说明"今日当务之急,非设立商会不为功"。之后清政府颁行《商会简明章程》,鼓励各地兴办商会。这表明(       
A.清末新政有效缓和社会矛盾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兴起
C.政府重视构建基层治理体系D.晚清社会呈现出转型趋势
4 . 如表所示为2004—2006年国企、民企和外企单位的缴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款÷主营业务收入错误100%)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年度平均
20043.2%4.07%2.71%3.33%
20053.48%4.41%2.82%3.57%
20063.65%4.61%3.06%3.77%
A.国有企业收入呈减少趋势B.外资企业丧失了竞争优势
C.经济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D.所有制结构发生彻底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颁布教谕禁止神职人员向政府缴税,但法王腓力四世仍向教会征税。而且在1303年派兵到意大利囚禁了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法国人克莱芒五世移居法国阿维农,连他在内的连续七任教皇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因”。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王权扩张趋势明显B.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人文主义广泛传播D.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6 . 东汉时期印度佛雕传入我国,规模小且只是单纯的雕刻形象; 魏晋时期中国佛雕注重细节和装饰,如,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这说明(     
A.佛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B.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的趋势
C.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D.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4-03-26更新 | 39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针对景教等外来宗教,唐太宗下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这反映出唐朝(     
A.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B.胡汉民族差别淡化
C.三教合一趋势得到认可D.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8 . 吕思勉认为:至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及魏晋时之玄学,合儒道两家,并不过衍其绪余。这段论述的主旨是(     
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形成
C.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D.三教合一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觚”是行礼所用的酒器。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将觚下方的方形棱角改为圆形,这样既增加了容量,又更加便于制作(如图1、图2所示)。后世文人却大多认为这一“改进”是“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的写照。这说明,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变化(     

   

A.助长了民间的奢靡风气B.得益于铸造技术的进步
C.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D.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北宋前期,士大夫主要以诗人眼光看待和评价杜甫,其影响力有限。但到了中后期,宋人评价杜甫着眼于“道”与“文”两个方面,甚至称杜甫“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杜甫得到包括官方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崇扬,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       
A.儒学教育的平民化B.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
C.商品化趋势的加快D.市民文化的逐渐形成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