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02 道试题
2 . 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日本为打击中国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但石牌保卫战成为日军西进的止点,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堡垒的标识”。《中央日报》在社论中说:“鄂西我军的大捷,确实粉碎了日寇的迷梦,……且可加紧盟军在远东战场各方的反攻。”这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B.近代民族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C.抗战由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D.抗战有力制约日本的世界战略
2022-04-20更新 | 739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1年,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讲、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的经验基础上,张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了“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实施后,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到万历五年,明朝国库存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一条鞭法”从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税成本,扩大了总量,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摘编自王颖《“一条鞭法”的税收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农业税条例》)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63日通过并施行的。1983年,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条例》实施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开始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摘编自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代实施“一条鞭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税的变化并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241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妇女》杂志1939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该杂志主要关注妇女的命运,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如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以下是对1949年至2004年《中国妇女》杂志封而女性人物的研究统计数据:

   封面女性人物所处地域分布


         封面女性人物文化程度分布     单位:%


       封面女性几个主要职业的变迁趋势


封面女性人物事迹分布     单位:%

-朱舜《社会变迁中的女性形象》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人物的变化趋势。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人物变化的原因。
2023-01-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各地又追随上海。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嘉定东南部“因临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随之而来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简表

时间主要内容
1949年—1978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
1979年—1992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1993年以来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

——据朱高林《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镇消费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6 . 下表反映了1941年和1945年国民政府普通公务员考试中及格人员党籍(国民党/非国民党)的统计情况(单位:大)。这一变化趋势(     

职别


时间

党籍

法院书记官

监狱官

统计人员

会计人员

总计

1941年

党员

31

12

4

2

49

非党员

36

6

2

6

50

1945年

党员

30

10

4

35

79

非党员

14

8

12

32

66

A.说明通才知识的考生受到政府重视B.促进了近代民主共和政体的发展
C.客观上利于强化国民党政权的统治D.表明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已实现
2022-11-13更新 | 317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始于秦汉。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环境质量整体渐劣;从全国宏观方面而言,环境最先受到严重破坏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南方生态环境遭受空前的破坏,环境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人口快速增长下土地资源的不当利用。为满足剧增人口的生存之需,人们不知疲倦地向自然索取,无限地垦殖耕地,毁坏植被。中国环境的变迁,除自然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人为”。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

材料二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

——摘编自何凡能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8.6%。1949年10月,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成立,负责全国林业经营和林政工作,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林业工作。1950年,在首届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与利用”的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大跃进”运动结束后,发展科学技术,开展木材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效率成为工作重点。这一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禁止烧山及滥伐、滥垦,开展大规模造林,“造林后林权归造林者所有”。至1966年,全国已经成长起来的新造幼林超2亿亩。

——摘编自任铃《1949~1966年我国林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环境变迁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300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的阶段性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二战后,美国把防核扩散作为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冷战加剧,美国政府防核扩散政策的重点从阻止非核武器国家获得核能力,逐步转向防止具有所谓“不良意图”的“问题国家”开发核武器。这种变化反映当时
A.美国霸权地位丧失B.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C.美国遏制苏联发展D.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2022-06-04更新 | 39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乾隆五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93年,清廷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这一变化反映了晚清时期
A.中国社会的转型B.宗藩体系的瓦解
C.海外移民成主流D.政治民主化趋势
2022-01-31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史学理论与研究路径。

中国世界史学界在全球史领域提出了三种新的研究路径。第一种是吴于廑提出的整体世界史观,“强调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历史的演进,以“分散到整体”概括其趋势,着重展示人类历史的横向剖面”。第二种是罗荣渠构建的现代化史观,“以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为立足点,认识到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宏观地架构起‘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框架”。第三种是彭树智和马克在进行的文明研究。彭树智的“文明交往论”,构建了“认识、理解全球化文明历程的思维坐标和理论平台”;马克森主编出版了《世界文明史》,提出文明史虽然和通史很难分开,但“文明史不同于世界史,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在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这三种研究路径被视作“中国世界史学界20多年来的进步和成熟的标志”。可以说,这是中国全球史理论与方法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成果。

——摘编自董欣洁《中国全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选取一种全球史研究路径,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