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00 道试题
1 . 一部中西方酒的发展史在酿造出醇厚酒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深深浸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贾湖遗址酒石酸的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陶杯、陶尊、陶盉的考古发掘,昭示出酒的发明当在7000年以前。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黄酒、白酒。早在《尚书·酒诰》中,“德”字主要指与政教联系紧密的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强调饮酒要求适中、平和、有节,“酒以成礼”、“宴以合好”。我国古代有“尊”“壶”“角”“献”等各种各样的酒器,酒器种类的繁多不仅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酒器代表不同的身份。酒在民俗生活中与趋吉避凶、祈福禳灾等人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这种民间纯粹功利性、实用性的祈求,均能通过酒祭、占卜、神供、祈禳、禁忌等途径获得心理的满足,这是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创造。

——摘编自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等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不乏酒的传说,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身兼酿酒者和葡萄种植者的庇护神和艺术之神。从公元前7世纪起,每年春季播种和收获季节,希腊城邦的人们都会举行祭祀酒神仪式——“大酒神节”,歌颂狄奥尼索斯的丰功伟绩。西方人把葡萄酒视为“神授”之物,试图通过酒神崇拜使饮者自律。西方酒器多是玻璃制品,讲究透明,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使用杯子,如鸡尾酒杯、白兰地酒杯、香槟浅碟杯、白葡萄酒杯等。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映出对酒的尊重,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等,按照味觉规律,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摘编自饶清清《中西酒文化差异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和西方酒文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酒文化形成的原因。
2 . 考证分析数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于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任职的朱偰在1948年写下一段话:83日,我到南京中央商场买了蚊帐一顶,凉席一条,价1290元。823日,我在上海购茶叶1斤,付80万元;毛巾袋一件,付120万元。(这是法币购买力的最后记录,接着就实行所谓金圆券了)。926日,我出去理发,价17000元;购皮鞋一双,价309000元。中央银行的《金融周报》公布929日至104日一周间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已为战前(1937年)的49000余倍。

——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回忆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

材料二   有学者把产业结构合理的标准定义为“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适应经济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

——摘编自岳映平《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

19812021年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198120012021
第一产业33.4%15.3%7.3%
第二产业44.8%51.1%39.4%
第三产业21.8%33.6%53.3%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分析材料一数据的可信度
(2)概括如表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021年产业结构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2023-04-14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女娲最初只是南方各部落的创始神,而伏羲则是北方中原文化的历史符号,战国以前分别流行于南北方各地。在汉代,伏羲与女娲并举,或被演绎为兄弟、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成为文人诗赋、绢帛画像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汉代(     
A.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扩大B.文学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
C.政治环境有利于文艺发展D.民族文化走向融合的趋势
2023-02-22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早期的罗马法律规定家父如果不想要新生儿,可以将其遗弃。后来法律对遗弃子女作出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到了公元374年法律完全禁止家父遗弃子女。从这一变化可知罗马法(     
A.结构体系日渐元善B.具有人性化的趋势
C.实施程序更加规范D.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5 . 图1是建于北魏早期的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主佛,其面相丰圆,大目高鼻、双耳垂肩。图2是建于北魏后期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半身像,其鼻翼较宽,鼻梁狭,高度降低,面相较为清秀,表情温和可亲。佛像造像的这一转变说明(     
A.三教并行格局形成B.社会风气变化显著
C.佛教本土化的趋势D.本土宗教传播广泛
2023-02-11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万历六年,知县王体升劝谕高淳百姓捐银修庙,“百姓喜悦,大家输财,小家效力”。康熙年间修城隍庙时,“绅士、耆老欢呼雀跃其事”,并组建一个专掌其事的群体,排班轮管,结果“不数载而工竣”。明清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间信仰活动已经具有组织化趋势B.传统主流思想发生了异变
C.基层治理使政府处置农事能力提高D.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1年,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讲、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的经验基础上,张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了“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实施后,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到万历五年,明朝国库存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一条鞭法”从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税成本,扩大了总量,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摘编自王颖《“一条鞭法”的税收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农业税条例》)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63日通过并施行的。1983年,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条例》实施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开始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摘编自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代实施“一条鞭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税的变化并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240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妇女》杂志1939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该杂志主要关注妇女的命运,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如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以下是对1949年至2004年《中国妇女》杂志封而女性人物的研究统计数据:

   封面女性人物所处地域分布


         封面女性人物文化程度分布     单位:%


       封面女性几个主要职业的变迁趋势


封面女性人物事迹分布     单位:%

-朱舜《社会变迁中的女性形象》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人物的变化趋势。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人物变化的原因。
2023-01-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各地又追随上海。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嘉定东南部“因临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随之而来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简表

时间主要内容
1949年—1978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
1979年—1992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1993年以来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

——据朱高林《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镇消费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