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西夏文献的出土发现可谓层出不穷。在众多富含研究价值的出土西夏文献中,有一类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学界简称“夏译汉籍”。

汉文典籍与西夏译文对照表

——摘编自彭向前《试论“夏译汉籍”中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结合西夏译文与汉文的不同之处,说明其反映的西夏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夏译汉籍”的当代价值。
2024-01-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穷人和平民普遍比富人和贵族享有更多的权利是公正的,因为正是这些配备在战舰上的平民,才使得城邦获取了力量;舵手、桡手长、下层桡手长、嘹望者和造船匠——这些人,比之重装步兵和显贵阶层,给城邦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平民大众中则尽是些无知之人,他们不守规矩、不讲道德;贫困致使他们做一些可耻之事,缺钱致使一些人未能接受教育,处于无知状态

在训练戏剧合唱队、管理竞技比赛和配备三列桨战舰的过程中,……富人担任舰船指挥官,或者主持竞技比赛,而平民通过在舰上服役或参与竞技而受益。至少在平民看来,自己理应从唱歌、竞赛、跳舞以及海上服役中获得薪酬。……同样,在法庭上,他们所关心的是一己之利,而不是伸张正义。

有人感到不解的是雅典人处处给予穷人和平民比贵族以更多的关照,这一点也不足为怪,它恰恰是他们保持民主制的要旨所在。

——摘编自伪色诺芬《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政制》一文的原作者已难以稽考,其自古即被归于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约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年)名下。但19世纪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不是色诺芬所作,故后世称其作者为伪色诺芬。学界大体都认为其成文于公元前5世纪4020年代,流传于民间(很可能出自于一些贵族人士之手)。

——摘编自徐松岩、赵青青《伪色诺芬〈雅典政制〉史料价值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平民与雅典政制的关系,并简析伪色诺芬《雅典政制》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角度,谈谈你对伪色诺芬《雅典政制》的认识。
2023-12-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省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3 . 中华文明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材料一


材料二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努力探求救国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①②③的史料类型。任选两则史料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请将时间轴中①②所代表的晚清时期的探索补充完整。在四件大事中任选一件,说明其实践效果。
2023-12-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金桥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博物志》卷二《异产》载:“《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汉世有献者。”火浣布即石棉,在古人眼中是神奇之物。《博物志》所谓“《周书》记载”,实际上来源于“周穆王大征西戎”的传说。但东汉时石棉的确仍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原,《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博物志》卷三《异兽》中记载了一种能“食虎豹”的“小兽”,并刻意描写其“大如狗,然声能惊人”。后世学者考证这一小兽为“狻猊”,即东汉时西域诸国多次进献的狮子。《博物志》的记述,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佛教经典中将“佛祖讲经”形容为“狮子吼”。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5 . 丝绸之路

材料一   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出了让游牧部落觉得它珍贵以外,丝绸在古代还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或作为中亚佛教寺院惩罚僧人的罚金。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塞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材料三   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赀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诗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图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



(1)根据提示,将下列商路填入表格后相应的横线处。(填字母)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商路

途径地区

(1)_______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_______

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出发,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3)_______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亚欧大陆

(4)_______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在古代扮演的角色。
(3)以下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是(     
A.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C.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D.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
(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分析汉朝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的原因。
(5)请说明材料三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2023-12-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后,延续了波斯的行省制,实行中央对地方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在领土上广泛兴建新的城市、图书馆。遇有重大决策或事件,以至于被后世称为“至死是个迷信的奴隶”。当时帝国境内存在着特征迥异的两种文化,即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希腊文化重理性,极力采取措施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既使东方希腊化

——摘编自胡长林《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

材料二 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敢密莫末腻”,历三主矣。……其俗勇于战斗,好事天神。土多沙石,唯食驼马等肉。俱纷摩地那山在国之西南,邻于大海,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长安中(711年),又献方物。开元初,遣使来朝

——摘编自(后晋)刘昫《旧唐书•大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历山大帝国、大食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食传》对研究大食对外关系的史料价值。
2023-11-26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   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   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

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探究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叙事塑造历史有历史学者认为,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具有“三重性”:作为历史学者眼中的历史事件本身,作为亲身经历者的切身感受,作为政治阶层的立场和价值诉求。

材料一:美国学者周锡瑞所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书目摘录(部分)

第一章   山东—义和团的故乡

山东的社会经济区

义和团的故乡

鲁西社会组织

山东士绅的分布

第二章   秘密宗教、义和拳和民间文化山东秘密宗教起义

刀枪不入和降神附体

晚清习拳者和秘密宗教

民间文化和农民村社

第三章   披着基督外衣的帝国主义

洋货进口的影响

……

材料二:

中国学者相蓝欣所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书目摘录(部分)

第一章   清廷朝政的失衡
第二章   失控的洋人
第三章   德国式的帝国主义

   争夺势力范围与多变外交风云

……

   德国的炮舰政策与胶州湾事件

……

   清廷的困境与义和团的兴起

第五章   群情激愤的山东
第七章   威胁动武
第八章   通往冲突之路

……

材料三   “义和拳的纪律:不打人不抢老百姓的东西,就是和在教的间。”

——杨顺堂、杨高堂(山东德州小杨庄村民)1960年代采访口述

材料四   大臣刚毅认为“奉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五   “见人即杀,亦不分辨,见有礼拜堂即放火烧之。”

——(英)普特南·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

材料六:本年夏见,拳匪构乱,开衅友邦。……董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材料七: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义和团兴起的表述有何不同?
(2)分别概括材料三、四、五中亲历者眼中的义和团形象。
(3)材料六和材料七中对义和团的性质分别做了怎样的定位?
(4)综合以上三组材料,你如何认识义和团的“历史三重性”。
2023-12-05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使国人和全世界炎黄子孙得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阅读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工作者在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水稻遗存,距今约1.2万年;在浙江上山遗址发现了炭化稻米,距今1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贾湖遗址证实,中国早在距今9000年时已有礼制活动。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礼器并形成相应礼制。中国象形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河南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提供了8000年前早期先民开始探索文字的线索。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不断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丝织品,这表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已开始育蚕制丝。

——摘编自袁广阔《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材料二   大约距今5000年前,黄河上游地区就接受了起源于西亚地区古文明的制作铜器、栽培小麦、饲养黄牛和绵羊等新的技术。与此同时,起源于史前时期中国的稻、粟、黍的栽培也向西亚和其他地区传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在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后,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到了夏、商朝,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

——据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材料三   2004年以来多家单位合作对甘肃省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出土了罕见的金、银、铜、铁、玻璃、豪华二轮马车等殉葬器物,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揭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西戎文化、秦戎关系、古代北方民族史、中国科技史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历程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据杨维军《探索文明起源需要多方发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对研究中华文明的史料价值并说明你的依据。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
2023-11-2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部分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中国出现大量农业家庭将自有之相当比例的农产品售出,并依靠市场交易取得日常消费品。跨区域的大额贸易也开始包括了主食作物,与其他单位价格较低的项目,如棉花、谷物、豆类、植物油、林业产品、动物产品与肥料。曾经是帝国稻米主要生产区域的长江下游三角洲,现在忽然因为栽种棉花导致粮食作物短缺,因而开启了其他区域出口导向之商业化稻作的大门。大量来自新世界墨西哥,经由菲律宾藉朝贡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使晚明时期帝国逐渐转变为银本位制,且“一条鞭法”等税赋改革所形成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

——摘编自卜正民、罗威廉《哈佛中国史·大清》

材料二   史料1

史料   2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两则史料,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2023-11-12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