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开始,法国现代化工业的在职人员的比例占领取工资的总人数的12%至20%,他们与行政人员和第三产业共同组成了一个新兴阶层。这一新兴阶层追求的主流是(     
A.秩序、舒适、安全和非政治化B.刺激、高薪、旅行和反现实
C.激变、浪漫、利益和非全球化D.颠覆、震撼、创新和高福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

1978年开始,港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影响最大的邓丽君之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东南风,吹入了中国内地。1979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本次会议不再继续提“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7912月,李谷一使用邓丽君式的气声演唱了纪录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该歌曲还采用了探戈的节奏,配器也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在此之后,《北京晚报》等就对其唱法和演唱风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对外来流行歌曲的模仿毫无价值,有的人干脆称李谷一是散播靡靡之音的“李丽君”,“使用气声是低级、庸俗、下流的”。因为存在巨大争议,电台、电视台曾停止播放《乡恋》这一歌曲。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才得以改变,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观众点播的方式推出《乡恋》,李谷一才算摘掉了“李丽君”的帽子。

——摘编自曹桦《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

根据材料,以“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下图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其意在揭示(     

A.欧洲联合出现逆转迹象B.西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C.福利制度拖累欧盟经济D.高福利引发了政治危机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中世纪的欧洲,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蛮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贵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权和独裁的可能性。材料评述的是(     
A.自治城市B.封建制度C.专制王权D.基督教会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随着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以及统治者对于武官的制衡,大批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入仕,士大夫群体迅速壮大,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当时, “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引发出贫富分化、农村人身管理混乱以及土地纠纷不断等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金钱至上,享乐之风盛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士大夫们将重内省、重秩序的基本理念融入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士大夫们以家庭教化为起点,用家训家风的形式,推动儒家思想传播的平民化和通俗化,营造良好的基层德治氛围,他们在振兴宗族的旗帜下,重新调整家族管理的标准和秩序,实现了地方社会治理与民间血缘宗法关系的融合。在灾荒与动乱时期,官府救济往往力有不逮,士大夫经常投身于社会救济事业之中,稳定秩序,安定民心,较好的弥补了地方治理在这一方面的缺失,成为保障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之一。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大夫主导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归纳宋代士大夫实施社会管理的主要举措。
2024-01-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法的影响和冲击下,为了挽救危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正式下达法律改革之诏。同年以“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收回“国家利权”为目的,清廷任命沈家本等进行改革。在这场影响深远的中国法律近代化运动中,沈家本作为清末法律改革的主持者,他对改革的态度,他对西方法的理解,他的思想和行动,都对这场改革产生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近代法治,特别是法治中的审判独立,是他的改革理想,也是晚清法律改革者的理想。在中国传统法律转轨、中西法律和法学融合,以及中国近代法学兴起的过程中,沈家本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摘编自李贵连《沈家本传(修订本)》

材料二   自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将近十年之间,法律改旧从新,其步伐日渐加快。光绪三十年四月,修订法律馆开馆,该馆在修律大臣沈家本直接领导下,除了整理旧籍,译介西法,考察东西洋法制,培养和延揽法律人才,更删改旧律,制定了多部现代式样的律典。宣统三年,清帝逊位,共和取代帝制,民国初立,法制阙如,清末所立各项法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

——摘编自梁治平《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

(1)据材料一、二、概括沈家本的历史贡献。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法律变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8 . 到18世纪下半期,法国的儿童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变,孩子不再裹在襁褓中,不再使用让孩子走路的牵引带。巴黎三分之二的房屋开始有了单独的卧室,而七分之一的房屋有专用的餐厅。该变化缘于(     
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B.启蒙思想影响的深入
C.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D.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下图是反映1978年1月四川省广汉县金鱼公社在全国率先推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包产到组”改革试点的纪念画。 据此可知,该试点(     
A.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的性质B.确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C.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反映了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
10 . 春秋战国时期,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提出“君民并耕”之说,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节葬”的主张,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也不需要守丧。上述主张反映了当时(     
A.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B.重农抑商的不断发展
C.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D.社会思想的融合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