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A.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B.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D.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多人认为,人类历史在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常有相类似的现象发生,这被称之为“历史重波”。许多学者对“历史因何而重演”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观点一1936年,历史学家陈登原著《历史之重波》,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下是该书之目录

——据陈登原《历史之重演》(1936年刊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历史重演”,拟定一个论题并开论述。(说明:考生可以从材料中任取一观点以论正、批判、修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5-02更新 | 580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黄冈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从上述宣传画中任选一幅,编写一幕对话场景。(要求:对话要紧扣时代背景;对话内容完整,语言逻辑清晰。)
(2)从以上四幅宣传画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语言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下表是1576-1620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某物品的估价统计表,该物品可能是
(注:比索是一种西班牙货币单位)
时间1576年1586年1596年1620年
价值30万比索50万比索100万比索200万比索

A.玉米
B.茶叶
C.鸦片
D.白银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B.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C.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
2019-01-14更新 | 1049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历史地位,孕育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天下观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的认同,除了‘国’之外,还有‘家’与‘天下’。所谓的‘家’,不仅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小家,而且还指的是与你的血缘相关的‘家族’、决定你气质的‘地方’以及特定的宗教或文化风俗。更重要的,乃是有‘天下’,一套普遍主义的价值,天下价值高于国家的价值。”中国在近代以前,有着悠久的家、国同构历史;而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在内,超越于家庭、家族、血缘、国家范畴的,则是天下观念,由此产生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两面性:一方面,存在家国一体、夷夏之辨或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异必诛的华夏中心主义观念;另一方面,以天下意识来包容异族、以夏变夷、化夷为夏、四海一家、天下一家。这里有《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有《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岳飞的“忠君报国”,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家国天下》

材料二 实际上,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变化,就是个人、家国、天下观念的变化。一方面,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中心的种族优劣论,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另一方面,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到陈独秀、毛泽东的家国天下情怀,则逐渐把家族制身份制为核心的古代国家主义改造为契约制民主制为基础的真正的近代国家主义,进而提出具有世界主义视野、人类平等意识的真正的近代国家观。梁启超晚年断然抛弃强权主义与极端国家主义,强调“我们的爱国,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我们究竟应该不应当爱国》,提醒国人爱国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要以理性、自由、平等作为感情冲动的基础和价值选择的尺度。他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摘自“爱思想”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国天下情怀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家国天下情怀产生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起初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简直就是反市场、反生产的。因为所谓的“国民经济”建设会严重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民族的划分并不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但后来的自由主义学者在同传统势力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被传统势力所批判排斥的民族主义吸引,抛弃了斯密等人有关民族的反对意见,并于学理和口号形式上找到了与民族主义的相通之处。

——黄鹂旭《民族主义与西欧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当20世纪民族主义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兴起时,它体现的是一种要将明显的为中国传统辩护的时髦话语扫除干净的企图。知识分子那种在理智上要疏远传统,在情感上要依恋传统的困局依然存在,但是民族主义者并不想通过传统证明传统如何正确从而结束这种困局,他们仍然希望在中西之间建立起一种文化上的平等地位,然而他们企图以否认文化是比较合适的单位来实现他们的希望,这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幻想……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单位只能是民族……尽管他们已具有了进化论和思想自由的新思想,但这些思想在他们进行思想选择时并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在西欧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何西方自由主义的“新思想”对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在思想选择时“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学家萧功秦认为: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政治载体,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从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这样归纳,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有效的推行现代化的政治载体,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在推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应该具有一种权威主导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对资源的动员能力、命令贯彻能力,对发展过程的可控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明的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政治是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应该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对外部世界应该具有开放性,充分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经济主动性。只有个人的主观活力的充分调动,才能够显示出宏观社会整体上的活力。

第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它必须具有灵活的制度创新能力,通过及时的制度创新,克服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各种险境。

贯穿在这一百四十年中的大概有六种模式,我们可以用六个人的名字来代表:慈禧模式、孙中山模式、袁世凯模式、蒋介石模式、毛泽东模式、邓小平模式。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政治载体与现代化”为主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魁奈以御医身份进入凡尔赛宫后,经常引用中国典籍论证自己的思想,促使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重农主义者指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重农主义者从自然秩序引申出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进行人为干预。重农主义加速了法国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并最终使法国成为一个小生产者掌握的共和国。

——摘编自谢新刚《重农主义与18~19世纪法国农业市场化》

材料二   雍正二年,世宗上谕:“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谨念民意,重农务本,各地督抚,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扔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时也下旨,以农桑为致治之本,明令严禁私宰耕牛,一经拿获,从重治罪。

——摘编自李勤《清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法律思想》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导致土地所有权碎化,革命后百年间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l倍,而法国总人口增长不到l/6,年均增长率只有0.5%,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这种人口格局,和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才基本完成。

——摘编自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重农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法两国重农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社会农业现象是如何制约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