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对此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
B.此时期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大改善
C.它描绘的现象是农业合作化的产物
D.它描绘的现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 .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①每事先经由中书省,②中书做定将上,③得旨,再下中书,①中书付以门下。或有未当,则②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③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①门下即下尚书省,②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①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②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①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读史指导】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唐朝三省部门的职能分工及其运作的具体程序。
材料二:政事堂机构设置的变化。
材料三:唐朝权力运行机制中的相互制约和作用。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说明了唐朝政事运作具有固定的程序。②说明了三省有各自的分工,且相互之间存在制约关系。③体现了皇帝是最后的决策者。
材料二:①说明了起初政事堂是唐朝宰相议政的场所。②说明了政事堂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材料三:①说明了三省六部制的存在,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
历史结论三省六部制是对相权的分散和削弱,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和减少决策失误。

2019-06-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册预习卷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图为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右侧为诸侯)。对该图历史内涵的解读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四方诸侯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初步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必须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权利之间的纽带
2020-04-15更新 | 147次组卷 | 28卷引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案)
4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①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②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下表为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时间1957年1960年1962年1965年
钢产量53518666671223
粮食产量390028703200389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体现了盲目激进的心态。
材料二: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信息解读
材料一: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①说明乐观自信;②说明急于求成。
历史结论“左”倾错误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5 . 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进入了以美苏对抗为主的“‘冷战’时代”。“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①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90~2000)》

材料二   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①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②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戴维·卡莱欧《欧洲约未来》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①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②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美国“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的原因,及此后在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读史指导】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乔治·凯南对二战后美苏关系走势的看法和态度。
材料二:说明了苏联在二战后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三:阐述了“冷战”结束对世界的影响。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指出美、苏之间存在社会制度上的矛盾。
材料二:①说明了有助于法德之间的合作。②说明了加剧欧洲的分裂。
材料三:①说明“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②指出了新的世界格局在“冷战”后逐步形成。

历史结论

美苏“冷战”根源在于两国利益的矛盾,这种“冷战”一方面有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和紧张。

2019-06-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册预习卷第22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体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以20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历史信息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A.为美国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B.确立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C.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
D.世界各国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
9 . 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选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2018-11-07更新 | 2787次组卷 | 25卷引用: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学习清单)-【高效教与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②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③第三阶段为1985年到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11年间年均递增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你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②第二阶段处于改革初期;③第三阶段我是农村改革的深化阶段。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图片反映了这一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下降的历程。
历史结论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与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科技的投入等密切相关。
2019-06-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二高一下册预习卷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