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99 道试题
1 . 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持续性推出了多个五年计划,国有经济规模急剧扩张。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政府又开启了“国有化改革浪潮”,推动大规模私有化进程,国有经济规模不断缩减,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经济占比仅有10%。法国这一变化(     
A.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B.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C.表明政府已放弃对经济的干预D.是战后人民持续民主斗争的结果
2 . 1905年,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在一次集会上说:“工人和农民们,你们必须勇敢地宣布,在现政府的统治下,你们的条件是最可悲的,是不能忍受的。”这说明当时提拉克(     
A.推动印度进行无产阶级革命B.主张建立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C.认识到民众动员的重要意义D.反对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压迫
昨日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邢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反帝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并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确立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改为缴纳粮食税,并允许农民可以用剩余的粮食在社会进行交换及流转,甚至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但为了防止农民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此外,列宁还强调布尔什维克在保障农村文化发展不走入歧途的同时,还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材料二   斯大林掌权后,于1929年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饱受诟病,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相去甚远,但任何人不能否认他建成的的确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经济的自觉管理,实行了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普通工人农民当家作主。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理想,但符合国情,在这一模式下,苏联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

——摘编自安启念《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模式。
4 . 20世纪90年代,法国政府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法国电视频道应至少播放60%的法语节目,所有法国电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不低于40%的法语歌曲;法国政府甚至通过“单独配额”强行要求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法国人制作的电视节目。这反映出法国政府(     
A.注重维系本国的文化根脉B.积极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C.恪守傲慢偏见的文化政策D.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仍心存顾忌
7日内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双方已有超2万人丧生,其中70%是妇女和儿童;另有超过190万人流离失所。冲突同时持续产生外溢效应,其带来的负面情绪不仅对埃及、约旦、黎巴嫩等国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还导致各国的餐饮、投资等行业出现一定的衰退。这表明(     
A.民族问题威胁区域和平与发展B.发展中国家是巴以冲突的唯一受害者
C.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已严重失衡D.中东国家的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7日内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34年,卡德纳斯就任墨西哥总统后,在六年内颁布了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措施,如允许共产党和工会公开活动;征收外国公司和大庄园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实行农民免费医疗政策。这体现出卡德纳斯的改革(     
A.模仿苏联模式B.既全面又彻底C.效果非常显著D.具有激进色彩
7 . 20世纪30年代,甘地在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余,还指出:“不可接触制”是对神的犯罪。为此,他不仅将“不可接触者”乐斯美收养为义女,还通过三次绝食为“不可接触者”争取利益。在其影响下,1933年1月8日被定为印度“不可接触者”进庙日,全国印度教寺庙均破例对“不可接触者”开放。甘地的这些举措旨在(     
A.消除抗英斗争中所存在的民族分歧B.丰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涵
C.团结更广大的阶层以实现民族独立D.唤醒底层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习近平在评价近代世界史某一运动(革命)时说:“(它)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社会主义形成为强大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存在危机发展的趋势。”下列对该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A.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D.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9 . 1938年3月12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4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苏联政府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制止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绝。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性质决定外交关系B.社会主义制度更具优势
C.绥靖政策到达历史顶峰D.国际协调机制有待健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哲学家们的反思,带有浓重的学究气,既不像达·芬奇那样的花团锦簇、色彩瑰丽,也不像马丁·路德和他的同伴们那样迅猛、激烈、沸沸扬扬。这是一个沉思的世纪,也是17世纪以来欧洲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曲折但顽强地表现出来,一点一点地在摆脱旧的精神枷锁。任何思维的运动只有笼统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思想状况必是以前的思想活动积累推进而成的。17世纪的哲人们的确起了为新时期报晓的作用。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文明的政治组成在文明之间各不相同,在一个文明之内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文明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政治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邦联、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所有这些单位都可以有不同的政府形式。当一个文明演变时,其政治构成单位的数量和性质一般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曾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19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7世纪开始的欧洲精神文明发展的特征,并指出17世纪哲人们的“报晓”的含义。
(2)以“近代美国文明”为例,对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