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色目人”的定义历史上有不同说法。宋人《南部新书》:“大中(唐宣宗年号)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二三人姓氏稀辟者,谓之色目人。”《元典章》记载:山东宣慰司询问中书省“未审何等为色目人”,中书省回复“除汉儿、高丽、蛮子人外,俱系色目人”。后又有济宁路询问“女真人张不花是否是色目人”,中书省答复“合与汉儿一体刺字”。对上述内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是佐证元朝施政随意的第一手史料
B.不同史料导致了历史真相趋向多元多样
C.历史事实应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
D.同一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内涵可能不同
2 .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国家规定不能出国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这件铜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其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虽很简略,却记录了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该铭文与《尚书·牧暂》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完全一致。后来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中的天象记载,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这说明(     
①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互相印证,有助于历史事实的考辨
③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④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0-08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史记》记载:(魏)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这实质上反映了(     
A.传统秩序破坏B.三家大夫分晋C.早期国家形成D.兵家必争徐州
4 . 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真相的史诗,然而它却必然出自人手。又有学者指出:在先秦古籍中,舜继尧、禹继舜是没有不同说法的。但是对于这种传承的方式,儒家和墨家认为是依据选贤举能的原则,是禅让;而法家和古本《竹书纪年》则说成是争夺,是斗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历史撰述者应该抛弃个人的价值观才能做到客观
B.我们今天知道的历史是经过前人筛选之后的结果
C.同一事件不同的记载在于撰述者选取的证据不同
D.区分事件的“历史”与记载的“历史”是必要的
5 . 《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徽商在其故里屯溪,为了抗击疠疫,筹设公济局,“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棺则大小悉备,随时给送”,以此援助“四方贫民”。后徽商响应上谕,适应民需,在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并为百姓施种牛痘等。针对这一事件,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地域性商人群体积极参与地方救灾B.中医防治技术发挥了显著功效
C.当地秉持优抚老弱民众的儒家传统D.慈善组织关注日常生活的救济
6 . 元朝初年,泉州有1.5万艘戎克船从事海外贸易活动,航线遍及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东非等地。据元人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当时与泉州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近百个。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因素有(     
①泉州所处的运河沿岸工商业集镇兴起
②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
③大量白银随着陆、海路丝绸之路流入泉州
④宋元时期磁罗盘、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7 . 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这说明(     
A.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B.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
C.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D.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A.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9 . 家谱、族谱是我国民问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出现了家讲学著作,例如《潜夫论·志氏姓》《帝王年谱》等,还有碑刻家谱《孙叔敖碑》,记载了该家族数百年的历史,碑文已经具备家谱的性质。汉代的家谱作用是“明系世、辨昭穆”,记载内容有家族世系、生卒、字号、官位、葬地等。

东汉及魏晋以后,族谱便以纸质方式大量留存下来。而唐朝时期,修家谱、重门第的风气达到顶峰,唐太宗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关陇士族皇族一脉作为第一族,下令重修族谱。武则天也下令重修族谱,加入自己所在的庶族一脉。

——摘缟自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

材料二   《水澄刘氏家谱》及其系列宗族、乡约、保甲文献,是宋明时代宗族重建运动的重要代表。其内容有:“初,刘氏家庙所行,皆世俗之礼。先生一一正之,置祀田,辑宗谱,立乡约。乃立宗长一人,总宗教、宗翼二人佐之,宗老一人以齿(老人),宗干一人司钱谷,宗纠一人司赏罚。举宗之事,皆质成于宗长。宗长未听,而投牒于官者,罪之。月朔,宗长率宗人而谒庙,有善恶皆书之。置义田百亩,定䘏(通“恤”)倒:一䘏贤,二䘏鳏,三䘏孤,四䘏嫠,五䘏丧,六助婚。罪人与醮妇不䘏。”

——摘编自刘宗周《水澄刘氏家谱》

材料三   明清时期,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孙中山先生指出“族谱记录着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重视精神谱系”的建设,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探月精神、深潜精神,为新时代精神文化提供丰富的滋养。

——摘编自沙其敏《中国族讲与地方志研究》、【日】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等


(1)指出秦汉时期记载家谱的主要材质;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唐朝“修家谱风气达到顶峰”的原因。
(2)写出宋代儒学士人教化乡里范本的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明时代宗族重建运动的发展”在社会治理上的主要表观。
(3)族谱是一本传承“族群文化的人词典”。根据材料三,概括家谱和族谱、“孝治天下”和“尊祖敬宗”的文化内涵;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家谱、族谱文化的历史价值。
2023-03-25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2月统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谋臣方孝孺被朱棣所杀,《明太宗实录》和清代编著的《明史》中只记载方孝孺本人被杀,清乾隆朝所修的《四库全书》存目中的《立斋闲录》和《革除遗事》中记载方本人及父族共847人被诛杀。只有明代私人史著《野记》中记载方孝孺被灭十族(此说流传至今)梳理这些史料后,分析可知(     
A.明末清初宫廷档案大量遗失B.官方正史明显存在为尊者讳
C.儒家士人竭力维护正统文化D.叙事演化容易造成史实流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