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在中国初传,主要是作为信仰和方术(旧时指医、卜、星、相、炼丹等技术)流行于民间的。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是从两晋(公元265年至316年为西晋,公元317年至420年为东晋)时期开始的。知识分子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论,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国传统学术较少研究的理论问题。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传教士利玛窦与一行人来到中国广东,他们自称是来自印度的僧人;在知府王磐收到铃铛等礼物后,允许他们留在肇庆。利玛窦是一位博学的传教士,喜欢结交朋友。他随身带着自鸣钟、菱角镜、山海全图,吸引了不少人观看。马礼逊是拉开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序幕的第一人。18079月,马礼逊抵达澳门,然后进入广州。当时,中国海禁未开,仍然禁止西人传教,马礼逊只能先隐匿于广州的美国商馆。不久,他有了合法身份,有了稳定收入,还结婚成了家。此后,直至1834年逝世,马礼逊一直在广州、澳门及南洋各地进行传教活动。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马礼逊来中国传教的中外背景。如何评价这些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2022-08-02更新 | 138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国被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帮办税务”的“客卿”,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中国近代海关名为中国政府机构,实则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国际官厅”,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缩影。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风雨兼程三千年—中国海关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渡过了八次大汛,此后治黄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材料二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伴随着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长。黄河治理围绕除害兴利,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速。以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不断推进黄河治理的科学化及制度化。1989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世纪80年代,黄河大堤得到重新修缮。从1978年开始,国家陆续开始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设立水质监测站、加快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立法保护等工作。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黄河流域的治理“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往比较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流域层面宏观管理转变”。此后,通过调水调沙、生态补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缓解,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与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不同点及背景。
2022-09-04更新 | 12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陆续建立,它们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在这种形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包含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与此同时,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占有较大篇幅。

材料二   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以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苏格兰的低级贵族、各郡代表男爵逐渐兴起。1560年,法国和英格兰签订停战的《爱丁堡条约》,双方从苏格兰撤军,由此拉开了苏格兰议会改革的序幕。1560年,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令,“在苏格兰王国内,为新教徒所公认和确信的《信仰信条》议会准子公开发行。”“罗马教皇在苏格兰王国内不再拥有管辖权。”议会改革后为防止法国天主教势力对苏格兰的渗透和控制,苏格兰与英格兰建立了和平的外交关系。1587年,在男爵阶层的推动下,议会三级会议转变为教士、贵族、市民和男爵组成的四级会议。同时,确立了郡代表的选举方式、传唤方式、代表资格等。至此,持续20余年的苏格兰议会改革最终完成

——摘编自郭军伟《论近代早期苏格兰议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苏格兰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苏格兰议会改革的影响。
2021-11-2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夏朝以来,国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尤其是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这六位君子恪守礼制,并依此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过失,倡导仁爱,讲究谦让,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实践了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大同社会比,小康社会包含以下特征:“天下为家”的专制制度、“大人世及以为礼”的阶级礼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家庭赡养制度、“礼义以为纪”的社会制度。小康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安定宁和,但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社会。人们可以用礼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去除祸乱,保障君臣有序、父子有情、兄弟和睦、夫妇好和,构建了一个差别有等、上下有序的社会。

——摘编自满新英《“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材料二   王夫之不拘泥于任何门户之见,他曾将老子哲学中“极则反”的循环论改造成“天地之化日新”的发展观,将佛教的“能”“所”范畴改造成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在政治上,他既反对法家的严刑苛法,又看到儒家单纯强调人治和德治的弊端,因而提出“任人”与“任法”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除此之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王夫之也表现出极为开放的态度:“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本固邦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究之径亦塞,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善谋国者,何惮而不为也。”

——摘编自周秋光、黄召凤《王夫之思想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王夫之的思想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出“小康”概念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至“五四”有两次较大规模的白话文运动。晚清的白话文作为通俗教育的工具,强调口语化,属于单一的应用语体变革。晚清文人提倡白话,但不打倒文言,可以两种语言并行不悖。白话文运动在1903年前后达到高峰,1909年后逐渐消退。白话文运动的再次兴起是1917年以后,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口号,将“白话文学”正名为“国语文学”。此后,教育部相继公布了《废止国民学校各科文言教科书通告》等一系列法令。关于通行全国的汉语标准语,虽然清末经历了从“官话”到“国语”的称谓变化,但五四以后国语的推行和白话文运动相互结合,才真正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

——摘编自陈迪强《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材料二   1949—1958年是新中国文字改革的探索时期。在此期间,中共中央确定了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1950年,刘少奇写信给中宣部负责人陆定一,提出要研究亚洲邻国蒙古、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字改革经验。1951年,毛泽东两次约请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讨论文字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方针。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正式通过了推广普通话的决议。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别于1956—1959年予以公布。此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相继采用简体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规范用字。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词语的国际标准。

——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有何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背景及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331940年,罗斯福进行了美国史无前例的政府主导改革项目,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支出、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经济复兴计划对金融市场、农业和工业重点领域展开整治。此外,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事业振兴署兴办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和日用品生产,采购过剩农产品,并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在所有制方面进行改革,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谷管理局是对新型所有制的大胆尝试,该机构成为实施区域计划经济和商业管理的重要机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摘编自王晓东《罗斯福新政——一场自由派主导的保守改革》

材料二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调节,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在这种体制下,不仅垄断资本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大大加强,而且国家开始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并且国家还通过制订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立法以及形式不同的经济计划,实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为普遍的滞胀所取代。

——摘编自叶灼新、李毅《世界当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21-11-07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反对天主教神学来追求现实幸福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的要求。为此,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一时代要求下产生的。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政治蓝图。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较为彻底地荡涤了法国封建的污泥浊水,革命中推出的“自由、平等”的响亮口号成为指引历史前进的光辉旗帜。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向旧制度宣战。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启蒙思想家描绘的政治蓝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初年的赋役制度主要沿袭了前代的赋税制度。在这样的赋役制度下,本应承担较多赋役的地方豪强为了逃避田赋和徭役,便通过勾结地方官员,隐匿人口、伪造文书、修改田则。随着地方贪腐之风日盛,田地被富豪不断兼并,贫苦农民无田却承担重赋,整个国家财政根基受到侵蚀,底层矛盾也不断激化。为应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有:第一,“赋税合并”,即将徭役跟税收合二为一。第二,“摊派到家”,赋税或徭役直接面向人民。第三,“白银征收”,所有的赋税或徭役均以白银的形式由国家接收。第四,“直收直运”,一切金银均由国家派专人收取。一条鞭法推动中国古代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人骏、赵海月《税制改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