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商业十分繁荣。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3)请列举两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具体体现在哪些行业。
2023-11-2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最初为三十六郡,县总数在一千左右。到西汉,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增加,西汉末有郡国一百零三。东汉末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镇压农民起义,授与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以与农民军对抗。此后,州演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数膨胀,平均每州只辖二个多郡,每郡只辖二个多县。隋炀帝大举并省州县,同时又改州为郡。并省之后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唐承隋制,但郡被改为州。唐太宗时,按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以观察使监察地方。为了扑灭安史之乱,唐玄宗时不得不在全国普遍设置方镇,任命一大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节度使。唐后期,经常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这样,观察使的监察范围——道与节度使的军管区域——方镇也就合二为一了,州县以上新的一级政区道(方镇)就渐渐成形了。

材料二   宋初取消方镇。后来,宋代依据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于是在州以上又出现了路一级的新型行政区划。各路设有负责转输地方财赋的转运使,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刑按察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监”是指以诸使兼理“监察”州县之职的意思。这些监司的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行政中心)有时也不在一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地方政府层级演变的基本历程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路”级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3 .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太祖朱元璋说:“朕每燕居,思天下之事,未尝一日自安,盖治天下犹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券乱。”这种不安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为消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使国家机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需要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行政体制以及权力执行的机构,这个权力系统就形成了政府。但是政府是皇帝的政府,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在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绝对优势,但是绝对专制仅仅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皇权只有在其他权力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权。

——摘编自李俊《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1-12-0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基本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防止地方割据的主要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020-10-12更新 | 137次组卷 | 18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30更新 | 2752次组卷 | 3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的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该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2017-10-1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简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注:①燧:最基层的哨所。②公乘:爵位。③直:值。)
——《居延汉简甲乙编》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有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清军入关后的几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见下表)
皇帝
措施
顺治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康熙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雍正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对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工厂,标志着工厂制度正式诞生。在随后的20年里,工厂制度在英国逐渐普遍起来。到1788年,英国已经建立143家纺纱工厂。1840年英国工人的平均生产效率已经达到1770年的20倍。

材料二   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企业中,即在工厂中,我们始终可以见到一种简单协作,也就是说,好几台相同的工作机(暂且把工人撇开不谈),同时地和共同地在一个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在农业机器化的地方,农民面临与奄奄一息的家庭手工业同样的命运。旧社会最牢固的基础,与农民一起被消灭掉了。农村中“剩余”下来的农民和雇佣工人,纷纷流入城市。“机器使体力成为多余的了……这种代替劳动和劳动者的强有力的手段,立刻变成一种不分男女老幼,把工人家庭一切成员都归资本直接支配,从而增加雇佣工人人数的手段。”工厂里的强制劳动不仅侵犯了孩童爱好游戏的权利,而且还排挤了自由的家务劳动,这种家务劳动原来是工人家庭本身需要的。

——摘编自【德】卡尔·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近代工厂制度建立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