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四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宋会要·食货》

材料五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年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 . 某大学历史系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的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2020-11-04更新 | 253次组卷 | 54卷引用:2014-2015学年重庆市开县铁桥中学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1)概括黄宗羲的观点。结合所学,说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

——卢梭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卢梭的思想主张与黄宗羲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场运动对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应该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意义。

——郭大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材料四中的“全会”是历史上哪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这次会议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0-05-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丝织业高度发展,生产有绢、罗、纱、绫、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白居易曾在《缭绫》中记载:“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精美的丝绸离不开纹饰,“联珠纹”颇为典型,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丝绸还是地方向朝廷交纳的重要贡品,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唐王朝还经常对往来的外国官员、使者回赠以精美的丝绸,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

——据姚培建《千年丝绸见唐风》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17—18世纪,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生产的特点,简析唐代丝绸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就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史蒂芬孙,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
1870年21010593822
1880年3721691751658
1890年61722433l34919
1900年7602844026020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1925年,唐建章联络合川、江北士绅发起倡议,拟建北川铁路(南起嘉陵江北岸的白庙子,北止大田坎,并取江北、合川两县名中的后一字,定名北川铁路)。但终因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工程迟迟未能动工。直到1928年开始兴建,由于路线要途经一片坟地,当地地主王尔昌,就以修铁路要开山破石,破坏了他家的祖宗风水为由,坚决反对和阻止铁路的修建……最后迫使铁路改线。经过不懈努力,于1934年实现通车。

——摘编石廷荣《重庆首条铁路七十载沧桑》


材料四 据《重庆通史》记载,1930年代初,重庆几乎全部是手工工业,修筑铁路这种大规模的投入工业建设,开启了重庆工业革命的新纪元。北川铁路通车后,最高年运量达52万余吨,使煤矿得到较快发展。……据国民政府1943年统计,重庆1/3以上的能源供应靠这条铁路运输,其中兵工55%、航运纺织85%、发电60%、化工冶炼25%的用煤均来自北碚。

——摘编《北川铁路:川渝大地“第一路”》


(1)根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阻碍近代重庆铁路修建的因素。并结合材料四,谈谈北川铁路的修建有何历史意义?
2020-08-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一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现代—— “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三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认为中国“自强之本”是什么?列举两例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洋务运动在“实现国家富强”方面有何教训?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抗日战争为何“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农村为例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4)关于“百年坎柯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020-03-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摘编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的一篇文章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日战争使中国令“环球心折”的理解。
8 .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材料一   “泛爱众,而亲(接近)仁”、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 《现代中国的历程》


(2)列举一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分析理学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帮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孔教研究》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儒家学说的态度。

材料四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等。……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对传统文化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展,赋予其新的涵义。

——习近平


(4)写出一句儒家思想中能够体现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思想的言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0-05-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的状况”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2019-11-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导致近代中国铁路自主建设困难重重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9-09-04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09-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