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下图一至三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成果材料:

(1)将三幅图所示政治文明成果填入下表。


国家(朝代、城邦)图一图二图三
政治文明成果

(2)图一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创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图二为代表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看法。它对图三政治文明建设留下了什么有益的历史财产?

(4)综上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看法。

2018-04-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綦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先民的祭祀活动仪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原型。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保持了传统文学“哀而不伤、婉而多讽”温存敦厚的美学风格。直到盛唐,古代戏曲一直处于羸弱病态中,被视为非儒家知识分子所为的旁门左道,难登庙堂。南宋时,中国戏曲终于拥有完备形态。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达到顶峰。中国古代戏曲历经千余年的融合与发展,见证着历史,传承着文化。

——摘编自韩彩英、范秀峰《略论中国古代戏曲的原型和早期发展》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思想骤变,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演进。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文学界的革命,戏曲文化出现了全面转型。1897年,严复提出戏曲“使民开化”的主张。1903年,欧榘甲呼吁改革戏曲,开通民智。中国戏曲改良拉开帷幕。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积极参与其中,思考戏曲的社会价值,探讨戏曲的改良理论,使传统戏曲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了诸多的变化。

——摘编自刘梅兰《近代戏曲改良运动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戏曲改良运动开启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的铁路事业才进入发展的时代。当时修建的铁路主要有:1881年修建的唐胥铁路;1891年至1894年修建的关东铁路;1887年至1893年修建的台湾铁路。当时修建这些铁路都是处于经济上考虑。直到后来才逐渐认识到战备和国防才最离不开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修建的铁路没有形成网络,星星点点,稀疏地点缀于京津地区。

——摘编自翟光润《中国铁路的发展及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铁路发展大事年表

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
一五时期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来宾至凭祥,宝鸡至成都等铁路。
二五时期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包头至兰州、北京至承德、兰州至西宁等铁路。
1983年京秦铁路通车,这是中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
1994年广深铁路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5月在香港和纽约上市,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在境外上市的铁路。
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道车。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这是时速最高的铁路,时速最高超过了每小时350公里。是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建设情况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发展的变化情况,谈谈新中国铁路建设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2017-12-08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材料四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的体现。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这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作用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5 . 科技的发展状况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息息相关。古今中外,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科学技术史》说:但是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研究,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材料二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得和阿基里的,…….匠人与学者间的鸿沟被缩小,匠人不再受鄙视。

——斯塔夫里阿斯诺《全球通史》

材料三从严格意义上说,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即以英国机械师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而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工业制造时代”、“火车时代”、“汽船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在新能源、新的交通、通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使人类文明进程进一步加快;……而今天,从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运用到互联网的构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不足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古代科技这一不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运用所学知识,运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史实来说明它怎样“使人类文明进程进一步加快”?

(4)综合以上三段材料,谈谈你对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认识。

2017-11-2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川三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指出材料一中欧洲殖民主义寻求霸权的方式,并对此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2017-07-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彭水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2017-09-23更新 | 339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中国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封建子弟之制”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有哪些?秦朝建立后为了解决该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周到秦朝行政区划演变带来的变化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给你带来的启示?

2017-11-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四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汉和唐,是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就政府来说,其间变化则很大。……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在一个统一政府里,便不能没有一个领袖,……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实在是丞相。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明代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种文明,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宿景祥

材料四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毛佩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汉朝相比,唐朝政治的变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明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指出“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影响因素。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