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1 . 在中世纪的英国, 国王单独向每一位重要的封臣发出召集议会的令状,封臣以个人身份出席议会。国王向各地郡守和城守发出集体召令,骑士与市民分别以郡和城市代表的身份出席议会。这反映出(     
A.议会是国王的议会B.国王统治基础薄弱
C.王权有限原则确立D.政府管理能力低下
2 . 1814年 10月,法国复辟王朝外交大臣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提出,一个正统政府无论采取何种政体,只要能保证国家持久稳定和发展,它的存在就是合法的。“主权国家的正统性正如财产的正统权力一样,来源于所有权的古老状态”。塔列朗的主张(     
A.迎合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要求B.有利于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C.强调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D.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夷待访录·田制》中写到:“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 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作者旨在说明,赋役征银(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造成了银荒谷贱局面
C.加剧了国内市场混乱D.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4 . 隋文帝在位时,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新规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必须使用外地人。隋文帝此举的目的是(     
A.抑制地方官员贪腐行为B.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革除九品中正制的弊端D.防止豪强干预地方政事
5 . 西周初年,周公对封卫的康叔表示,对待殷商遗民要尊重其原先的法律,在册封叔虞的文书中指出要“启以夏政”。《周礼》中还提出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等观点。这表明,西周治国(     
A.重视民生和民意B.秉持礼法结合原则
C.具有一定灵活性D.承袭夏商两代制度
6 . 公元633年,自阿拉伯半岛北部各部落迁往埃及的阿拉伯人就达1.2万人,在埃及的阿拉伯驻军和随军家属也有4万人之多。到750年,仅移民到埃及的阿拉伯盖斯族人就达到了3000户。这一现象(     
A.促进了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B.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产物
C.中断了埃及的社会发展进程D.是伊斯兰教不断传播的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中的两则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史料内容来源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调剂之法:二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六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宋史·食货志》
先是益、邛、嘉等州,岁铸铁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遂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乃诏知益州张咏,于嘉、邛二州铸大铁钱。每钱直(值)铜钱一,小铁钱十,相兼行用,民甚便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A.宋代政府放松了对货币的管控B.社会动荡造成了铜钱地位下降
C.交子使用范围主要在川蜀地区D.交子的兴衰与铁钱有密切关系
8 . 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B.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D.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时期西方学界的冷战研究形成三个学派。“传统派”认为,冷战作为一种“非战非和”的大国关系,是苏联“非理性”挑战与美国“理性”应对的结果。“修正派”认为,美苏战时同盟的瓦解及对抗的升级,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后修正派”代表人物加迪斯认为,苏联的政策行为使得美国公众和国会在政策制定者决策之前就选择了支持对苏遏制。在《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中,他研究了为何美苏经历40多年冷战却未陷入正面战争,称之为“长和平”。

文安立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冷战史新研究”的领军学者,《全球冷战:第三世界的干涉与我们时代的形成》一书,将冷战研究拓展到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认为“冷战是殖民主义以略微不同方式的继续”,“冷战既是美国史一部分,也是全球史一部分”。他的研究重视使用多国多语档案,《剑桥冷战史》由文安立等2071位冷战学者共同完成,从高端政治话题到日常生活,从领导人的决策到市井小民的普通经历,都成了冷战研究的话题。

——摘编自夏亚峰《英文学术界冷战史研究二十年:回顾、批判与展望》

(1)据材料,概括冷战时期西方学界冷战研究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后西方学界冷战研究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赛曲》翻译改动的部分情况

“麦须尔诗”(1873年王韬译)用中国古典七言诗的格律来翻译,认为诗的主旨是反对国王的残酷统治,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中高度肯定该译稿。
“法(佛)兰西革命歌”(1904年侠民译)用文言文翻译,被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国革命记》等转载,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
“马赛曲”(1920年马骥良译)用白话文翻译,对“citoyen”的翻译,从“体团”变为“国民”,此后白话文翻译的《马赛曲》版本不断出现。

材料二   抗战时期,《马赛曲》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战歌》、《新马赛曲》等改编作品应时而生,歌词呈现出日益严峻的国难危机,“呼吁中国同胞:‘不分恩怨,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一全民族革命战争’。”《马赛曲》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有启发作用,《马赛曲》中“用肮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与《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义近似,《马赛曲》中多次出现的“前进”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被不断强调。

——摘编自宋逸炜《〈马赛曲〉在近代中国的多重变奏》

(1)据材料一、概括《马赛曲》翻译改动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变化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马赛曲》翻译改动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