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茶马古道与文物保护】

材料一从考古文化遗迹看,4000—5000年前西藏昌都地区就已经存在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其中包含着部分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因素和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和交融。唐朝时吐蕃政权不断向周边部族扩张,公元7世纪,吐蕃势力逐渐深入和影响滇西北和西洱河地区,并于唐调露二年在塔城设立神川都督府。在此背景下,佛教沿滇藏茶马古道由吐蕃传入南诏统治地区,并以南诏传统宗教文化为基调,形成了独居特色的阿吒力教、东巴教等等。明初,中央王朝视木氏统治势力为防御和抵抗吐蕃势力的依托而大力扶持,木氏历征战而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滇西北、藏东南和川西等广大藏区,并实施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政策。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随着改土归流在滇藏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深入推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成为主流,其程度与范围远大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材料二文化遗产廊道理念源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日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届关注的保护遗产新思维与新战略。此理念以特定的历史活动、文化事件为线索把众多遗产单体串联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滇藏茶马古道上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资源。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珍贵遗产迅速衰竭,古道在邻近地区被人为割裂,造成古道遗产内在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性断裂,破坏其文化的整体性。面对滇藏茶马古道令人堪忧的保护现实,文化遗产廊道区域化、整体性保护思想契合了古道保护的内在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滇藏茶马古道下民族交融的条件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滇藏茶马古道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 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目录子目关键词摘编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的产生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
集镇的出现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
城市的产生功能、布局、典型代表
世界各地的民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演进工业革命
居住条件的改变居住、生活服务
基础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环境、交通、贫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
2024-02-01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榭岛遗址的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发现了双排并连的盐灶,手制厚胎粗糙的煮盐陶盆,用于支撑陶盆的烧土柱等。先秦文献《世本》记载:“夙沙氏始煮海为盐”,而宁波大榭岛发现的史前制盐遗存就是煮盐的,鲁北沿海也有史前存在煮盐遗址的线索。到商周时期,从鲁北沿海的考古发现看,煮盐规模显著扩大,煮盐工艺流程也更加进步,尤其出现了有意用草木灰铺就的摊场,来泼洒卤水并刮取生成的盐土,以及周壁抹泥防渗的淋卤坑,来过滤盐土获得符合煎煮要求的高浓度卤水,这应该就是文献记载的我国古代传统的煮盐工艺“淋煎法”。

——摘编自王青、曹洋《我国海盐考古二十年回顾》

材料二   把古沉船“华光礁1号”上的器物,与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出土和出水的瓷器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相似性。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一艘从中国港口装货,经过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将商品运送至东南亚国家的远洋商船。

“华光礁I号”的船载货物类别,是宋代海外贸易商品的一个缩影,其中尤以外销陶瓷器最为突出。因“华光礁1号”是一艘南宋早期沉船,各窑口的工匠按自己的理解生产瓷器。到了“南澳1号”沉船所处的明代中晚期,大量带有异域风情的瓷器出现,海外贸易实现了从过去的纯输出到“订制”输出的转变。

——摘编自符宇群:《贾宾:“海丝”古沉船如何诉说中外交流往事》


(1)分别说明材料一、材料二作者如何运用考古成果进行史学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光礁I号”的考古文物可用于研究哪些历史课题(拟出一个课题名称即可)。为深入开展所列课题的研究,请简要阐述你的研究思路。
2023-07-2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时政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公元前18世纪起,北方游牧民族对亚欧农业带曾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入侵。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在历史学中常常被称为“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首先,游牧民族侵入农耕世界后,多多少少把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技术传给了农耕民族。其次,农耕民族在文明程度上高于游牧民族,但相较之下又过于文静柔弱、缺乏活力,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许多农耕民族不得不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进行改革甚至借鉴入侵的游牧民族的某些技艺,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起来。最后,文化的力量比武器的力量大千百倍,游牧民族对文明民族的武力征服最终会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以具体史实,说明“蛮族入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文明交流演进的主要因素。
6 .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胡绳和陈旭麓的相关研究与论辩,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代表观点

基本主张

“三次革命高潮说”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新陈代谢论”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建构了其以“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研究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7-08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葛洪,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其在百卷巨著《玉函方》的基础上,编选和收集各种简便易行的医疗技术和单验方,又撰成《肘后备急方》3卷。《肘后备急方》可供医家随身携带以备救急检索之用,所以近世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医疗救急手册”。《肘后备急方》记录了各种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急症和六畜病的治疗方法。对一些急慢性传染病的记载,在我国医学文献中是首次记录,有些还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其中提出用青蒿治疟,这种方法不仅在当时有实用价值,而且成为我国现代研制青蒿素的线索,由此发明了一种高效、速效和低毒的抗疟新药。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葛洪《肘后备急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葛洪及其著作《肘后备急方》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到了汉代,一套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形成了,其中赋是人头税,分算赋、口赋两种。到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由于均田制的实施,赋税制度又把田租和人头税合并,演变为以户为单位的“户调制”,唐朝初年,户调制发展为以丁为征收单位的租庸调制。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正式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明历九年(公元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这种新税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除山西、贵州等少数地区以外,其余各省都已实行“摊丁入地”,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丁银成了田赋的一项附加数额。

——摘编自侯绪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特权户籍以官户最为典型,可以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三国时期规定军户的儿子仍为士,士兵的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嫁人。匠户主要指各种手工业者,唐朝政府明确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人诸色。”统治者根据户籍管理中在册的人口多少来征收赋役,因此,户籍管理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统治者征收赋役的情况。同时,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限制其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治安的稳定,进而保障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关系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西方社会风行与理性主义对立的浪漫主义思潮,并在文化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其创作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反对古典传统的理性主义和虚饰的形式主义,要求回复纯朴和自然主义;以作家大胆的主观想象力,情景交融地描写奇异的情节和英雄人物。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其一生共创作58部文学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包括《秋叶集》《惩罚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作品情节奇特,人物性格鲜明,文辞华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厚的抒情味。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惠特曼(1819~1892)的诗歌中达到了高峰。惠特曼的诗歌创作汇编《草叶集》,表达了对人类光辉未来的无限向往,反映了美国人民对自由、民主的乐观情绪。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文坛逐渐被现实主义文学所统治。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与黑》是欧洲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以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遭遇为线索,批判了复辟时期天主教会的黑暗腐朽、封建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封建门第与等级观念压制平民阶层的青年,阻碍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十分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画面。另一位现实主义大师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细节描写真实,人物形象鲜明,行文气势浑厚,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有重大影响。

——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得以发展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描写对象、对自然的态度、表达情绪的方式三个方面比较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