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949—1978年的奠基时期;1978—2012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的走向成熟时期。其中,每个大的发展阶段又可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具体划分为若干小的发展阶段。

——据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活动或成果结果
封建主义式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失败
资本主义式现代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失败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借鉴苏联
“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规划曲折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就辉煌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1)概述材料一把1949年和1978年作为划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节点的依据。
(2)分析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新突破。
(3)分析材料二,谈一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过去因战争和政治等原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其经济潜力的欧洲,现在终于有机会弥补过去的不足了。欧洲大陆(无论东欧和西欧)普遍存在着重建新欧洲的决心和从20世纪30年代的愚蠢行径中吸取教训的心愿。1950年后的大约30年里,欧洲人(主要是西欧)年均收入的增长额相当于以前一个半世纪增长额的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确令人吃惊。美国中央情报局1960年和197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欧洲共同体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比美国还大,为苏联的两倍。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每天要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战败后被炸为废墟,但是呢,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与日本迅速崛起的共同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欧与日本崛起对国际社会造成的影响。并谈一谈促使一个国家崛起的主要因素。
2023-01-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思想巨擘不同文明诞生了一系列思想巨擘。他们或思考治理国家的方式,或探究人与人的关系,或反思人与自然的联系。他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了人类宝贵的财富。某校历史学社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主题探究。
活动准备:四位思想巨擘的图片




图一:孔子(画
像)

图二:苏格拉底

(雕塑)

图三:佛教创始人

悉达多(壁画)

图四:卢梭(油

画)



(1)活动一:将上述思想巨擘所处的文明定位于下列地图中相应位置。(涂字母)
(2)活动二:同学们以老胶片形式呈现了人物所处时空环境的片断,依据设定的身份体验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完成填空。
(3)活动三:有同学关注到:20 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以上四位思想巨擘,哪三位属于这一时代?(     )(四选三)
A.孔子B.苏格拉底C.悉达多D.卢梭
(4)“轴心时代”的这些思想巨擘,思考方向各异,思想内容各具特色。这些思想的多样性,与他们所处的各自时空环境密不可分。请选择一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谈一谈他的思想与其所处的时空环境之间的关系。
2024-03-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所谓“和合文化”,即推崇和谐,强调合作,追求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到:“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就此处境艰难的新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外交僵局,也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普遍共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瞬间——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民族观及唐朝巩固民族团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和合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胡适就说过:“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要拯救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西洋的近代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又激起了一片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形成一股传统文化“复归”的浪潮。梁启超大叫“科学破产”,建立在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西方精神文明,在他心目中也一齐崩塌。他决心要以“孔、老、墨三位大圣”和“东方文明”去“调剂”西洋文明

材料二   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解制刀,精粹地分析了所谓“东西文化论战”。他指,现代资产阶级的文明,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思想学术方面,都比封建宗法时代的文明进步。中国文化的出路决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进”,“逐步前进,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世界的资本主义,以完成世界革命的伟业—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李大钊期待着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崛起,“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进经济组织。不改进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材料一、二摘编自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及传统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那么这些提法(指上文内藤湖南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的问题何在呢?最大的问题是把唐宋变革时期贵族的消亡绝对化了,从而也把贵族制到官僚制的演变看作一个线性的过程。唐宋变革论把贵族制向官僚制的变化和君主独裁的形成都夸大为某种线性的历史过程,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断出现、需要反复应对的问题,也在各个朝代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美)张杨《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反思唐宋变革论》


(1)材料一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变化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谈一谈你对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的认识。(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49-1957 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 年,是城市化的 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 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 年至 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 50 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二        19 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23-01-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皇室生活的奢华习气自北宋中期开始从上到下感染到黎民百姓,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东京处在时尚中心,俨然一座消费或寄生的城市,为了满足种种消费需求,城市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应的商业、服务业项目,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沿街分布,从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材料二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三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造成东京市坊分离制度破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9 . 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历程经数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中国才形成目前这样一个大一统多民族的现代国家。
(1)完成下列提纲。(填数字)
①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④一国两制
⑤榷场   ⑥中央集权体制创建

(2)若对提纲作相关史实的补充,还可以选择下列哪三则直接史料?


A.金瓶挚签   B.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   C.秦半两钱
D.《新青年》杂志   E.唐三彩文官俑   F.《反分裂国家法》
(3)就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而言,结合秦朝到宋元的具体发展历程,谈一谈你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合格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10月。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联系战略”,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材料二   1985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

——摘编自《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全面战略博弈的主要做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经济博弈失利的历史原因,并谈一谈美苏经济博弈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