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说故事是先民们对生活的加工和艺术提炼,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记载是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和反思,是特定时期社会意识的体现。下表为中外古代部分传说的记载。

部分中外古代的传说故事

事迹出处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耶和华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牲畜与鸟类等动物逃生。《旧约·创世纪》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的困苦,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被惩罚钉在高加索的山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列子·汤问》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返回故乡,上帝将海水一分为二、开出一条道路给希伯来人行走。当希伯来人通过后,又把海水合二为一把后面追赶的法老军队淹没。《旧约·出埃及记》
根据材料中相关联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论证有力)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史·外国传》记载:“意大利亚,居大西洋之中,自古不通中国。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其说荒谬莫考。”造成该认识的根源是(     
A.西学东渐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D.儒家思想
2024-05-2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吴中富厚之家多乐于为善”。江浙地区经年累月酝酿的慈善思想、发展相对蓬勃而成熟的民间慈善活动,作为积极的环境因素,促进了徽商对侨寓地慈善活动的参与。“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儒家的商业道德是徽商的经营信条。他们往往不吝巨资,仗义疏财,造福一方,一方面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获得乐善好施的好名声与口碑,一方面也能获取一些社会资源上的利益。

——摘编自洪千芷《明清时期徽商在江浙地区的慈善活动》

材料二   在明清小说和江浙的方志中,徽商的形象往往鄙陋猥琐。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说:“徽州人有个癖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事不争(挣)银子,其余诸事坚吝了。”他们资助慈善事业,往往是“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求札付”。而记载徽商“贾而好儒”、乐善好施、捐助公益的原始文献史料,大都出自徽商所在家族纂修的谱牒、徽州本土地方志和一些文人的文集。

——摘编自卞利《利益攸关:明清徽商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目的和动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商热衷慈善的外部因素和主观动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徽商的不同形象并简析其成因。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梁启超的历史著作《读史的方法》中记载:“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再把这个目的分段细细解释,必定要先有真事实。已经沉没了的实事,应该重新寻出,此类事实,愈古愈多,譬如,做罗马史的人,专靠书本上的记载,所以记载的事情有许多靠不住的,后来罗马发现很多古代的遗迹实物,然后罗马史的真相才能逐渐明白。有许多事实,从前人记错了,我们不特不可蛮从,而且应该改正,此类事实,古代史固然不少,近代史尤其多。有许多向来史家有不大注意的材料,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它,例如,诗歌的搜集,故事的采访,可因以获得许多带历史成分的材料,前人不甚注意,现在北京大学有人在那里研究了。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我们研究历史,要把许多似乎很不要紧的事情联合起来,加以研究。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看、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什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

——据梁启超《读史的方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关于研究史实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史料的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古巴比伦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献有大量关于借贷的记载,借贷一般分为实物和金银两类,官定利息,金银为20%,实物为33%。其中,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民事成文法较好地处理了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平衡,加大对高利贷的打击,严格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政权(     
A.重视维护商业活动秩序B.禁止民间商品交易行为
C.制定法律调整人身关系D.规范经营拓展商业领域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7 . 关于秦人族源的传说有三类:一是《史记·秦本纪》中所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二是称先祖受命为周王在陇西牧马;三是战国竹简中记载,成王派其祖先抵御西戎,“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秦人族源传说实质上反映了(     
A.宗法等级观念B.华夏认同观念C.夷夏有别观念D.天人合一观念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均肇始于此书。西方近代医学在整体系统思维方面远不及中国,中国医学不仅认为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者的统一、还特别强调天人之际即机体与整个宇宙大系统之间的和谐。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在诊断学和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临床学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东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对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之学的集大成著作。全书52卷,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62幅,载有药方11096个。李时珍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分类的基础上,依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分为62类。而且每药首标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此后依集解、释疑、正误、气味、主治、附方为序,次第展开。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一部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

——摘编自王锦贵主编《中国文化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特点,概括指出中医学与中药学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本草纲目》对中国传统中药学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统计

第一种统计方法第二种统计方法第三种统计方法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数据:最初六周屠杀20万以上南京军事法庭统计数据:集体屠杀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根据埋尸记录:慈善团体埋尸18.5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统计数据:毁尸灭迹15万多具零散屠杀858案,经慈善机构埋尸15万余具日军埋尸、毁尸15万
伪政府和个人埋尸4万
总数不低于35万总数不低于34万总数不低于37万

材料二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68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南京师大附中历史组老师带领同学到长江沿岸的集体屠杀地点进行了考察与祭扫。中山码头、煤炭港、草鞋峡、燕子矶等地的纪念碑,记载着我们民族刻骨铭心的历史。但纪念碑的周边环境较差,或脏乱,或狭小,或碑前汽车飞驰,很不安全,这些,都不方便凭吊。而且,从草鞋峡到燕子矶的江边道路,被江边采沙船和货车超载破坏。燕子矶附近的三台洞、二台洞景区又脏又乱,道路拥挤。



(1)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遇难同胞最少有多少人?
(2)请写出日军在中国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的名称。
(3)对于日军侵略,中国进行了全民族的殊死抵抗。请写出两个重大战事的名称。
(4)中国共产党在什么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5)根据材料,你认为在遇难同胞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请你提出一条宝贵建议。(假如你列举出其他地方、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可以同等得分。希望同学们关心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申遗工作,并对遗址保护尽自己一份力量。)
2024-03-2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10 . 唐贞观初年的“义仓税”源于隋代在丰年时向民众按田亩面积征收粮食以备荒年的义仓,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之后改称地税,政府配套制作了青苗簿,记载土地状况,登记田亩数量和主人名字。上述做法(     
A.抑制了土地兼并B.有助于中国税制的发展
C.改变了征税标准D.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
2024-03-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