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英国城市化

18世纪后期,工业成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新动力。在英国,棉纺织业、冶金和矿业的发展使许多小镇迅速发展起来,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甚至跻身于大城市之列。铁路的发展,也使得沿线出现了许多铁路城镇。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也是发展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进程。城市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观念。

19世纪的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城市病从地理空间上凸显了社会不公。工人住宅区是大城市和工业区的贫民窟,成为贫穷、疾病和犯罪的渊薮。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了整个城市、整片地区的环境污染。恶劣的卫生条件导致流行病频频爆发。过度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工人及其子女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摧残。工人的寿命大大低于其他阶层。

在有识之士和专业人士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病引起重视,并逐步得到有效的治理。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76年,政府通过《河流防污法》。1890年,议会还通过法律,责成地方政府改善穷人的居住条件。到19世纪末,英国人(包括工人)的生活普遍变得文明体面。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英国城市化进程。
2023-07-19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主观题汇编(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文明互鉴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2023-10-20更新 | 69次组卷 | 9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冲刺(高频论述题15题)(北京专用)
3 . 都城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都城选址既是地理选择,也是政治选择。所有选择原则归结为一点,就是保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不仅在于时间,政治上靠近“龙兴之地”、经济上保障供给、文化上拥有根基、军事上控内御外,均在其中。

材料一三河①地区古都的朝代及区域分类

①注:

“三河”指河东、河南与河内三地。河东指今山西省临汾、运城一带; 河南指黄河中游东西走向以南的附近地区; 河内指黄河中游东西走向以北、太行山东西走向以南的地区。

材料二西周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材料三   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奥,而俯庭宇也。又居庸、古北、松亭诸关,东西千里,险峻相连,近在都畿,据守尤易。

——金朝官员梁襄

(1)阅读材料,描述五帝至商朝、西周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都城的大致迁移轨迹。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元明清三朝定(迁)都北京。
2023-07-07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主观题汇编(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博物馆和近代民族国家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落成的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

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1855年该馆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1)依据材料,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
(2)结合所学,对普鲁士建立和发展博物馆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5 . 城市的变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图中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进行评析。
2021-07-07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冲刺(高频论述题15题)(北京专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2021-08-17更新 | 380次组卷 | 8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冲刺(高频论述题15题)(北京专用)
7 . 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分主户与客户,佃农摆脱了过去只能是地主私属的卑贱身份,成为编户齐民。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户口主要按其职业进行分类
B.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
C.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D.主客户之分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
2023-07-27更新 | 312次组卷 | 7卷引用:【好题汇编】选择题汇编——中国史 (北京专用)
8 . 古代军队建设

材料一   (西周)被封者率本族人到封地后,首先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向面扩展。这种据点称为“国”,“国”以外称为“野”。国、野的居民称为国人、野人。前者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

(秦汉)在郡县在籍男子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当兵。如汉代男子在23﹣56 岁之间,必须服兵役2年。汉武帝时还从熟悉胡、越情况的汉族、匈奴族平民中募兵,以应战争需要。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二   官府经营贸易称回图贸易(简称回易)。在两宋时期,军队广泛从事回易活动。宋初,太祖特许将领在“所部州县,笼榷(指盐铁酒等商品专卖)之利悉与之,恣其回图贸易,免所过征税”。中央政府为军队回易广开绿灯最直接目的是补贴军费,但将领“名为赡军回易,而实役人以自利”。由于回易的普遍,大量士兵不参与训练,军中有“匠民、乐工、组绣、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余人”,所制产品多为将领回易赢利。“诸军屠酷(指经商)城市,日夺官课,重载络绎,不税一钱”“且是挟朝廷之势,以争利于市井”。

——摘编自李洪《宋代军队回易述论》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到秦汉兵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宋代军队回易盛行的现象。
2023-07-27更新 | 81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主观题汇编(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秦统一前后,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

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1)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请举例说明。
(2)阅读下图,结合所学,评述战国至统一后秦的大型工程建设。
2022-07-10更新 | 297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主观题汇编(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