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76 道试题
1 . 美国“好莱坞”集聚了如迪士尼、环球唱片、华纳兄弟等世界级的知名企业,通过共享公共设施和市场环境,实行横向结合、纵向分工的发展模式。近年来,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8%—25%左右。这说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得益于(     
A.政府引导B.科技创新C.保护版权D.资源整合
2024-05-01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7千纪到前1千纪,东地中海贸易作为早期贸易活动的代表,以黑曜石、青金石和青铜的金石之路为典型,贸易形式基本上是原始的物物交换。金石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上层贵族的需求,具有零散分布、时断时续、区域贸易的特点,但是客观上通过若干贸易路线的互通与交集也沟通了爱琴文明、古埃及文明、叙利亚﹣巴勒斯坦文明、赫梯文明、两河文明和伊朗文明区域。

——摘编自刘昌玉《上古时期东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与贸易活动》

材料二   公元1-2世纪,随着印度洋季风规律的发现、地中海世界造船技术在埃及红海沿岸的传播、埃及红海港口及尼罗河之间交通的改善以及东方商品消费市场的扩大,罗马、埃及与印度次大陆远洋海上贸易迅速发展……随着"罗马和平"的到来、消费量的增加、政治竞争的助推和奢靡之风的盛行,罗马人对东方产品的需求增加,经由埃及东方贸易在罗马经济中地位日益突出。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东方贸易比学者们普遍强调的规模更大、运作更加复杂。东方贸易在帝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陈思伟《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及其在罗马帝国经济中的地位》

(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贸易活动对上古时期社会交流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罗马帝国“东方贸易”兴起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4-05-01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3 第9课古代的上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生产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在魏晋—隋唐时期,当地畜牧经济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反弹过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畜牧区域曾一度向东南方向显著扩张,国营和私营的大型畜牧业都取得明显发展。可以说,十六国至唐初,黄土高原地带一直是胡、汉混杂居处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其经济生产也以畜牧业为重。由于畜牧经济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羊肉酪浆”之类的饮食物品乃成为“中国之味”,“食肉饮酪”在社会上曾一度相当流行。唐代胡食风行,胡食的特点之一就是食肉量较大,而畜牧业的发展,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肉食来源。

——摘编自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时间,很少有英裔美国人考虑过迁徙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袤土地上。“西部地区”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大沙漠”,不适合文明存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美国人开始对西部特别是牛仔的形象赋予浪漫色彩,他们将西部地区看作是勇敢者和上进者经历艰难险阻可以建设新文明的地方,将实际上工资低廉的雇工描述为强大而不朽的传奇人物。欧洲移民后裔定居西部的过程,至少在两个世纪中主导了美国人的国家想象,有时也成为历史学界讨论的中心话题。20世纪的历史学家则将西部描述为一个勇敢、成功、对抗、贪婪以及失败并存的地方:破败废弃的小镇,荒凉阴郁的印第安保留地,穷困潦倒的贫民区,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景观与辽阔的牧场、肥沃的农田和繁华的城市共同构成了西部。他们强调,在塑造西部社会的过程中,妇女和男人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2000-2003年,重庆市外迁农村移民12.16万农村移民,2004年继续外迁2.34万人。截至2003年,外迁移民占三峡库区全部农村移民的41%,减轻了库区的土地负荷和人口压力,有利于防止乱垦滥伐和水土流失。1998年以来,三峡库区停止了开垦荒地,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截至2004年,重庆市的自然保护区达到48个,总面积829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

——摘编自刘德绍、杨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六国至唐初,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反弹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人眼中“西部”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从迁出地的角度,谈谈三峡移民的意义。
2024-05-01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4 . 从鸦片战争到民国初期,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累计出国的华工人数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原因主要是自愿出国谋生B.与外国签订契约获得高额收入
C.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D.为欧洲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4-05-01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汉族移民及农业开垦

材料一   西汉积极推行了“实关中”和“戍边郡”这两项移民政策。“实关中”是把距离较远地区的一部分人口财富移植到关中地区(王朝的畿内,即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戍边郡”就是移民实边,目的在巩固边防。……接受移民最多的是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

材料二     汉武帝以后至西汉末百年之间,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人口日益增殖,田亩日益垦辟,尤其是宣帝后七十年内,匈奴既降,北边无事,发展得当然更快。

材料三   内地人民移居到边郡后,以何为生?极大多数是以务农为本。

…山陕峡谷流域、泾渭北洛上游及其逼北的河套地区……从未开垦过的土地在初开垦时是很肥沃的,产量很高…·所以垦区扩展得很快。……以畜牧射猎为主变为以农耕为主,户口数字大大增加,乍看起来,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若从整个黄河流域来看问题,就可以发现这是件得不偿失的事。

——谭其骧著,莴剑雄、孟刚选编《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西汉“实关中”和“戍边郡”的移民政策进行历史解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

材料二   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2世纪下半期到公元3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

材料三   他们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

材料四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的世界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所产生的影响,完成下列表格
类别            
政治
格局
改变欧亚大陆政治格局,
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区域
文化
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民族
文化
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和汉族人南迁,各族之间杂居相处,相互学习,丰富了中华文化,造就了盛唐气象
2024-05-01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行程
7 . 阅读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印欧人迁移到①传播了马车和铁器
B.印欧人迁移到②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C.印欧人迁移到③使恒河流域成为区域文明的中心
D.印欧人迁移到④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2024-05-01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行程
8 . 玄奘西行求法,与印度多地高僧辩论,回长安后又翻译大量经书;日本派出的遣唐使队伍中多有学问僧;中国高僧鉴真历经艰辛东渡日本。由此可知,当时的佛教(     
A.受印度教排挤而被迫对外传播B.在多次转译后实现了“中国化”
C.经过大化改新成为日本的国教D.是东亚与南亚文化交流的纽带
2024-05-0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扩展与贸易的繁荣,引起了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促使人们深刻自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域都在提出和探讨以上问题,形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代表人物如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这绝非巧合。因为当时各个文明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其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上述文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各自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会制度,这些特征经过此后数百年的发展定型之后一直持续到现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注:古代中国称基督教为景教),出土于明朝天启年间的陕西周至县,拥有“众碑之魁”的美誉。此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全碑约1780字,用汉文和叙利亚文合刻,介绍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传入中原后承蒙唐太宗之后六位皇帝的厚爱,在唐朝传教近150年的历史,震惊了国际学术界和宗教界。碑文除引经据典吸收了大量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借用众多佛教梵文术语,反映了印度人的思想智慧。此外,西亚的叙利亚文、波斯文词汇也融入其中,其内容更是体现大秦景教流行西亚、欧洲基督教文化的精华,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丰碑。中国碑碑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明核心区域的地理特征。概括公元前6世纪前后,文明核心区域同时出现文化觉醒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属于何种史料类型?请简述其史料价值。
2024-04-30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哥尔德斯密斯在其著作《世界公民》中借中国哲学家之口,赞许了中国“只服从一种法律,只听命于一个君主。四千年来只经过一度长期革命。……宗教迫害是不存在的,人们的不同主张也没有引起战争”。由此可知,哥尔德斯密斯意在(     
A.论证开明君主专制合理性B.模仿中国体制改造欧洲社会
C.批判欧洲混乱的政治局面D.推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2024-04-30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