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是中国迄今发现唯一一处秦朝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三万六千余枚秦简。这些简牍均为木质。字体为秦隶,其字体构造多保留篆书的结构,但用笔较方,笔力劲健,与秦汉的书风一脉相承。秦简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到胡亥二年,十几年连续不断,是秦朝迁陵县的官府文书。这里还发掘出了城墙、城壕、井、道路、作坊、官署及贫民居住区等。简文中出现了大量“洞庭郡”的郡名,而洞庭郡在传世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

——摘编自伍新福《湖南通史》

材料二   湖南省部分简牍出土情况

时间

地点

文物内容及数量

1996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三国孙吴纪年的简牍,总数量约14万余枚,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薄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他杂类。涉及纪年、职官司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
1999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1336枚。详细记载了沅陵侯国前往首都长安和长沙国的里程,侯国的人口、乡邑、田土、赋税等,烹调素食的方子有7条,荤食的有148
2003长沙市走马楼八号古井中发现简牍10000余枚。多为当时实用的官文书,私文书仅一枚。官文书大多涉及司法事宜,记录有当时从案件发生、起诉告劾、侦察拘捕、审讯判决的全过程。具体案例多涉及经济和职务犯罪
2004郴州市苏仙桥古井发现了600多枚晋简,简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邮政、祭祀、生活等各个方面,是桂阳郡的政府档案

——根据《湖南考古辑刊》何旭红《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里耶古城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这些简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南省不见出土晋以后简牍的原因。
2023-08-3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海上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形成了交广和楚扬南北两线等多条海道,港口有广州、泉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潮州和楚州(今淮安)等……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皆有中国货物流通,进口货物有丁香、硫磺、琉璃瓶、铜、银等数十种,出口货物以丝、瓷、漆器等为主,中国铜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货币。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等

材料二   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后,中国海外商船不能直接同苏门答腊西北部的亚齐进行贸易。明末,葡萄牙以澳门为据点,从事中国、日本、印度(果阿)和欧洲之间的贸易。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大量经商的华人,对此闽浙总督向皇帝上奏称“噶喇吧番目戕害”的汉人是咎由自取。中国海上贸易日益受阻,茶叶和瓷器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商帮受到西方商人的打压。

——摘编自骆邵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挑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唐宋和明清为例,说明对外贸易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一带的红军的苏维埃区,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美术兴起了。这些美术紧跟着苏维埃区革命形势而发展。为了教育士兵、 向群众宣传、 配合政策讲解等革命的需要,苏区的画报、传单画、标语画及壁画等,几乎同时产生。 当时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困难的,所谓“画报”,不是油印,便是石印,作画所需和颜料,也来之不易。画家,有的是在知识分子中选拔,有的是在工农士兵中培养。当时的组织,出于对革命的需要,对于美术工作是很重视的。1929年古田会议,就曾提出:“根据教育士兵的需要,发动群众斗争的需要和争取敌方群众的需要调动文艺的力量,要艺术地编制士兵的教育课本,要把革命故事、 歌谣、图、报当作教材把红军中的艺术股充实起来,出版石、油印画报。 ”自此以后,红军的美术活动迅速地开展起来,居然在“中央苏区到处可以看到壁画”。

——摘编自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材料二延安革命美术,多数是群众性的,宣传抗战,宣传革命。譬如延安的城墙上画有巨幅的宣传画,街头巷尾贴满了标语或标语画,同时还举行美术作品展览。1941年的美展,展出了木刻、漫画、招贴画以及雕塑和摄影。诗人艾青在《解放日报》发表了《第一日》的评论,称赞了这些革命美术。1942年的1月、2月,延安先后举行了“反侵略画展”,华君武、蔡若虹等都有较多的作品参加展出。2月,华君武、张谔、蔡若虹举行三人的讽刺画展,轰动了延安。这些画家,后来又画了许多反法西斯的作品。许多木刻家,不辞劳苦,竟深入敌人后方举办木刻展览会。有的作品,则配合生产自救进行宣传,并运用传统的年画形式进行创作,由于内容与形式都为群众喜闻乐见,博得广大群众的好评。

——摘编自华夏等《中国美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革命根据地美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发展的共同特点。
2024-03-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2023-08-28更新 | 2321次组卷 | 1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典·食货》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滑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大业初年,隋炀帝又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洛口仓其仓城周围20余里,城内三千粮窖,每窖可储存粮食八千石,可谓“积天下之粟”。它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高出河床50来的台地上。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含嘉仓北望邙山,南邻洛水,东临渡河,仓城内地高土厚,地势北高南低。除仓窖外,粮仓有保护其安全的仓城,仓城有城墙,并驻有重兵把守,仓城内有专供运粮使用的漕渠、道路,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粮仓的管理区。

——摘编自龚䶮《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西段三个粮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在唐代的时候,胡乐、胡舞、胡服,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时。在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成为运河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

——摘编自杨家毅《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大运河粮仓设置的特征,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6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政府向瘟疫发生地区派遣医官巡视灾情,并由惠民药局免费散发药物。万历九年,交城县“自春徂夏大疫,至有举家毙绝者。知县吴腾龙集医于惠民药局,施药活之”。万历三十九年、四十年疫厉甚行,大人小儿多患,保德州知州胡楠设局延医施人参败毒散及二圣救苦丹,全活者甚众,建药王庙祭祀之。清代没有设立惠民药局,但在瘟疫发生之后,官方也会设立临时性场所遣医施药。这些地方医疗机构各地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甚至流于形式,所以灾情来时,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摘编自鲁从阳、毕素华《我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19586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当晚,毛泽东在读罢这则通讯后,心潮起伏,兴奋不已。71日清晨,他激情赋诗:“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摘编自汪建新《诗人毛泽东的战“疫”情志——再读<七律二首.送瘟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成功的意义。
2022-09-0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傅抱石(1904年一1965年),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他擅画山水,他的作品构思精熟、意境深邃、魄力雄迈、笔墨酣畅淋漓,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吸取古代各家山水技法的精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抱石皴”的新技法更富创造性。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推动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把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一个历史的高潮,后来以《煤都壮观》为代表的社会性题材,在山水融合工业题材方面的努力,已经明示了现代山水画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

——摘编自周銮书《江西历代名人传》


(1)根据材料,概括傅抱石绘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傅抱石艺术创作风格形成。
2022-09-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省重点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