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0 道试题
1 . 汉文帝时废除部分残损肢体的肉刑。《唐律》有主谋从重、随从减轻,犯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等规定,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一定条件下避免刑罚。由此可见(     
A.基法严苛敷阶级矛盾激化B.儒家思想指动刑罚人性化
C.古代法律体系日益版覆化D.所同从野蛮走向理性文明
7日内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对晚清某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做如下总结:其一是突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其二是广设学堂,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其三是教育观的发展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务实性。其存在的局限主要是分散化推进,缺乏整体认知和顶层设计。据此推断,在这一时期(     
A.废除八股文已然成为社会共识B.教育救亡与实业救国实现良性互动
C.选派留学生以适应工业化需要D.废除科举制度为实施新政提供条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06年11月10日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粮农马海福说:“先是取消了统筹提留,这两年又取消了农业税,现在种粮还有补贴。我家每亩地年净收益达到1000多元,比前些年增加近两成。”这表明中国(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凸显B.粮食产量提高增强农民幸福感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D.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渐完善
7日内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

材料一:“文化下乡”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艺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契机,中国文艺创作逐渐摆脱了“五四”以来的“欧化语言和欧化风格”,开始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转变。在“文化下乡”运动影响下,文艺工作者自身也经历了一场思想变革。当他们真正融入农村现实生活,以鲜活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时,其作品也显露出了无限生机,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作品充满激情,通俗易懂,鼓舞人心,是激励根据地军民全身心投入抗战的重要精神食粮,也是农村民间文化振兴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

材料二:抗战期间,宣传工作被认为是抗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对全体同胞发起广泛的精神动员。要实现广泛的动员,“就必须要经历宣传的阶段,方得成效。假使没有做到广泛的深入的宣传工作,无疑地便不能把广大的民众唤醒起来,从而自觉的积极的来参加抗战”。这其中,文艺宣传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广大的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正是依托文艺工作的有利优势,团结了一大批抗日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和有影响的知识界、文化界名人,通过他们的口诛笔伐痛陈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同时讴歌民族英雄的伟大气节和抗日志士的英勇和正气。知识界、文艺界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使得全民广泛参与,共同奏响了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交响曲。

——摘编自徐辉《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化下乡”运动后文艺创作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抗战时期的文艺宣传如何“奏响了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交响曲”?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4-09-15更新 | 5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大水田位于三峡地区,属于大溪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该地发掘出大量植物遗存,下表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类别及数量。据此可推断当时(     
植物种属具体品种数量(枚)
农作物种子235
20
水稻1
果核果实猕猴桃12
南酸枣36
1
A.处于农业与采集混合经济阶段B.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尚未形成D.开始尝试驯化野生植物
6 .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后,与胡汉民等乘轮西溯武汉,探访首义之区。胡汉民谈到孙中山来鄂:“一则调查战绩,凭吊忠魂;二则伤痛瓦砾,督促建筑;三则哀念流离,抚恤疮夷”。这侧面反映了(     
A.革命形势的日益严峻B.辛亥革命战斗较为激烈
C.革命领导者反思革命D.民主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图是1946年6月30日《东北日报》刊登的漫画《另一种来华美军》。画面中蒋介石举着代表国民党的旗帜为“美军”指路,顺利通过“中国海关”。由此可推断(     

A.关税主权的丧失降低国民党威望B.政府扶持助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国民政府奉行一党专制丧失民心D.政策失当加剧国内经济形势恶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三棒鼓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曲艺走唱形式,在唐代开始出现,时称三仗鼓,流传于恩施、天门、沔阳一带。下为恩施地区机关报刊《恩施报》于1951年10月刊登的三棒鼓《团结闹翻身》节选。这反映(     
过去地主们,压迫我农民,腿难缩来腰难伸,苦情数不清来了解放军,云散天气青,共产党是救命星,保卫我农民减租退押金,反霸吐冤恨,又是镇压反革命,为民解大恨
A.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时俱进B.时代变革影响地方民俗文化
C.土地革命得到民众广泛支持D.政府助推民俗文化形式革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巴西于1772年创办了第一个科学院——里约热内卢科学院,专门研究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农业、医学、药学等。该学院尤为关注植物学,建有自己的植物园以便进行有用的植物学实验。据此推断当时巴西(     
A.政府重视提升国民素养B.构建起完备的教育体系
C.科学与技术进步相结合D.受到理性主义深刻影响
10 . 【非洲城市化】

材料一: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各大洲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单位:%)

增长率时间

地区
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
亚洲3.53.6
非洲4.95
拉丁美洲4.23.9
北美洲1.81.4
欧洲1.81.5
大洋洲2.81.6

1960–2011年非洲区域城市化率(单位:%)

地区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1年
东非7.2710.2814.5717.5820.4623.323.67
南部非洲41.9643.6144.5448.6853.7358.5458.99
北非30.2435.9539.6844.2447.1649.5949.83
中非17.7424.8628.9932.436.1540.9441.45
西非15.062I.2727.1332.9638.5144.3144.88
非洲18.6923.6227.8932.0135.6439.3339.37

——摘编自王枫云《非洲国家的非均衡型城市化:特征、弊端及其反思》

材料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全部城市人口中,有将近一半生活在主要的大城市,与这一状况伴随而来的,是对政府管理、治安、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挑战。1997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4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由于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薄弱,现代正规经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除南非外,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并没有成功地建立强大的工业部门。因此,每一个非洲国家城市生活的特征是广泛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据估计,非洲城市至少有25%的劳动力失业。

——摘编自丁金宏《当代非洲城市化的动因与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非洲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非洲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之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